形態特徵
小藍耳麗椋鳥體長18~19厘米,體重52~66克。屬中型鳥類,成鳥前額,後頸,翕,背部和上覆羽具輝煌的藍綠色,靠近尾上覆羽有幾個小黑點。眼先黑色,眼睛至臉頰有一塊大黑色。頦,喉,胸和腹部很大一部分的下覆羽具藍綠色閃光。大腿及腹部兩側以及底面的尾部,顯示藍紫色。翅膀藍綠色,初級覆羽藍色,而大,小飛羽有暗痕,但整體上顯示天鵝絨般的光澤。尾巴是明亮的藍綠色。虹膜橙黃色,喙和腳爪黑色。雌雄相同。幼鳥腹部覆蓋棕色、淺棕色或黃褐色,背部的羽毛藍綠色有金屬光澤,但初級飛羽和肩缺少深色斑紋。臉頰羽毛單調乏味。虹膜呈灰霜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叢地區,徜徉在各種林地。晚上棲息在樹枝間,也生活在村莊附近的蘆葦叢或灌木棘叢。在衣索比亞,這些鳥生活在較低的地區。在肯亞,可以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在沿海附近的棲息地,通常低於500米。生活習性
冬季小藍耳麗椋鳥會形成大群,在辛巴威,聚集數以百計的鳥群一同在樹上休息並不少見。尚比亞的Kalue河岸邊1000多隻鳥栖息在蘆葦的小島嶼中間過夜,也出沒於棘灌木叢和金合歡樹叢。並和其他品種的鳥類如藍耳麗椋鳥和肉垂八哥混群。在傍晚時分,會在樹上或地面上鳴唱不休。雖然這些鳥是以留鳥為主,有時也作短暫的季節性移動。在蘇丹和喀土穆地區,小藍耳麗椋鳥是留鳥。在尚比亞,主要在北方,從7月到10月期間。旱季會遷移。
小藍耳麗椋鳥喜歡在地面上行走但不跳躍。主食為植物果實和漿果,經常在地面上覓食,是可以在一種帶刺的紅色花心中採集花蜜的鳥類。亦兼食昆蟲,如蝗蟲,甲蟲,蚱蜢和毛毛蟲,偶爾食有翅的白蟻。這些鳥負責胖大海屬樹木的種子傳播,因為它食用水果後會排放種子到各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里、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南蘇丹、蘇丹、多哥、烏干達。繁殖方式
在不同的地區繁殖時間不同。在甘比亞和塞內加爾是從2月到4月;在奈及利亞和加納在4月和6月;在伊爾3月築巢;而在沙巴地區卵產在9月和10月;在東非是3到6月;在衣索比亞是9月和10月;在尚比亞和莫三比克及馬拉威則是10月和12月;在最南部的辛巴威是從9月到11月,也可能會持續到來年3月。營巢於離地面3至13米以上的樹洞內,巢用秸稈織成球狀堆在入口處的頂部,用樹葉和羽毛等內襯。每巢產3枚卵,平均19~26毫米,重約5克,卵藍綠色,有一些零星的銹紅色和灰色斑點。由雌鳥單獨孵化13或14天,雛鳥由父母雙方共同餵養,幼鳥留巢期為23天,小鳥最初的食物是昆蟲,水果和漿果。每年僅秋季換羽。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1. | 小藍耳麗椋鳥指名亞種 | Lamprotornis chloropterus chloropterus |
2. | 小藍耳麗椋鳥普通亞種 | Lamprotornis chloropterus elisabeth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註:小藍耳麗椋鳥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