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國24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港里鄉-小窪村”。1949年小窪村屬吉林鄉轄;1955年屬玉山鄉轄;1958年屬口鎮公社轄;1960年屬林馬管區轄;1984年改為張家窪鎮(現稱辦事處)轄至今。
小窪村在革命戰爭年代裡,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了民兵組織,還有兒童團組織。現在71歲的蔡潤身,就是抗戰時期的兒童團長。他們為區工隊站崗放哨,傳遞情報,為我地方武裝做了不少工作。在此期間,該村的魏先發(曾名魏彭先)在北部山區的大廠村教學,一天,一位區工隊的偵察員剛進村子就被日偽漢奸發現了。偵察員躲進了學校,敵人也立刻追進了學校。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魏先發急中生智,對敵人說:“咳,這是我老家的弟弟來看我呀,你們千萬可別誤會了……”就這樣,他冒著生命危險,巧妙地騙過了敵人,救下了我黨的一位偵察員。
在抗戰期間,小窪村的優秀青年紛紛參軍。他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趙玉川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抗戰期間參加八路軍,1938年入黨,畢業於抗日大學。由於他英勇善戰,才華出眾,後來被任命為濱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遺憾的是他於1943年,在我省沂南縣界湖鎮壯烈犧牲,時年僅31歲。
在解放戰爭時期,小窪村曾遭受過戰爭的災難。1947年農曆二月初三,國民黨飛機在小窪村上空接連不斷地扔下炸彈。傾刻間,全村成了一片火海。這場災難,全村燒死5口人(其中有兩名孕婦)。全村七、八十戶人家的房屋被燒得只剩下了十幾間。後來該村曾有一首沉痛的民謠:
四七年的二月初三,村里炸得人死屋坍,小窪村民含淚槓山。
小窪村人經濟意識強。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們就很重視經濟作物種植。種蔬菜、養菜苗是他們的傳統習慣。幾乎是家家都有小菜園,戶戶過得很滋潤。
小窪村人心靈手巧,村裡有不少能工巧匠。蔡潤身和魏臣業都是織布世家。蔡潤身織出的花條布、花紋布在周邊一帶很有名氣。他不僅會織,而且從紡紗、刷泡、牽線、紡穗到織布,整個流程“一條龍”全會。現在儘管已多年不做這活了,但他那一整套紡織設備,仍然完好地保存著。
小窪村非常重視水利建設。1966年,他們在大冶水庫主渠幹道的港里乾渠以北,接修了一條200多米長的二支幹渠。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用13輛獨輪車以歇人不歇“馬”的大戰方式,整整奮鬥了33天,完成了這項大工程。共用了2000多個工日,挖運了3600方土石。將南嶺上的100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1975年,小窪村又將村南的小河流進行了改彎取直。還開墾出了10多畝耕地,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77年,小窪村又向河灘開戰。他們男女老少齊上陣,艱苦奮戰了一個春季,硬是將村西港里河東岸的40畝荒灘墊成了可耕地。1981年,小窪村在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在村北和村西打了四口深機井,每口直徑為5米,井深10米多。
1982年,在供電部門的支持下,小窪村從垂楊村北的變壓室拉上了總長為2500米的高壓線。自此,小窪村結束了“點燈用蠟燭,磨麵到外村”的歷史。
1987年,小窪村在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又在東嶺修建一座揚水站,先在村西打了兩口直徑5米,井深8米的大機井。又埋設地下管道900多米,整個工程共投工500多個,這樣,整個小窪村所有的耕地,全都變成了水澆地。畝產量由每年的200多斤提高到了16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