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夾河村

小夾河村是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管轄的村莊之一。

基本信息

村莊概況

夾河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位於河口區東南12公里,六合鄉政府駐地東北10公里處,北連大夾河村,南鄰畢家咀村,西鄰廟一、廟二兩村。全村區域面積3600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積12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33戶,總人口498人,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39人。黨員19名,人均耕地0.5畝。

歷史沿革

該村原屬利津縣羅鎮區肖廟鄉王家莊、小夾河兩個村合併而成,小夾河村原名為王莊大隊,小夾河為一隊,王莊為二隊。文革期間,變王莊大隊為筒子隊,改名為永紅大隊,1964年李恩和任黨委書記。在1958年10月羅鎮公社成立,肖廟鄉改命為第二管理區, 1959年11月,又從羅鎮公社劃出肖廟人民公社。1981年永紅又改名為小夾河村。

村莊的過去

小夾河村地處黃河岸、渤海邊,到處荒草遍布,人煙稀少,是退海之地,要是有較大的北風,潮水上漲,黃河水就會泛濫,經常被水淹了莊稼。一年來有好多人被水淹死。以前這裡有名的“利津窪三大害,螞蚱、禿子、岳光乃。”生產條件非常落後,沒有基本的農具,只能用鐵銑種地,作扁擔挑,繩子背,種上莊稼還必需看著,否則就被兔子等吃光了。一九三幾年該村發生了蝗災,把草都吃光成了平茬,屋檐也吃光了,就更不用說莊稼了。該村的人主要靠為老爺廟的打短工生活,有俗語說“老百姓半年糠菜半年糧就不錯了”。食用水更困難,靠雨水和在窪地里刮水,再就是挖井滲水,滲出的水又若又鹹,可是也得吃。更不用說苛捐雜稅,土匪橫行,人們受盡了壓迫。

革命歷史

1943年,日本鬼子在老爺廟設有踞點,也有漢奸、特務,不時到村里掃蕩。八路軍就藏在我們村里。還有王廣生、董長勝參了軍。1943年有名的日本人“二十一天大掃蕩”施行了“殺光、燒光、搶光“政策。在我村王家窖洞裡搜出了軍鞋,村里人都跑到草窩裡,抓到了陳老七和張景明,陳老七當時就被子砍死了,張景明被砍了好多刀,後來活過來了,還抓走了董金章、車端緒,把他們抓去當華工。全村沒有上點吃的,門窗都燒沒了。1945年鬼子投降。

發展歷程

1958年全國普遍建立人民公社。由於刮“五風”和三年自然災害,在度使民眾生活窘迫,一度過著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政府,生產靠貸款,用水靠老天的生活。1962年生活才有好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1980年底至1982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戶,結束了“生產靠隊長指揮、社員憑工分吃飯”的歷史,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的不斷改觀。1982 年該村通電,1996 年通水,2002 年8月通公路。
1984年河口區正式成立,該村劃歸河口區。1988年該村推行“雙田制”改革,初步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與土地少的矛盾,發展農業與發展二、三產業的矛盾。1996年開始實行延長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變的政策。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該村充分發揮優勢,鼓勵民眾發展經濟。走上了致富道路,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1200元增加到2006年的40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