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側背半部微黑,而腹半部灰白,前者與後者臨界處隱約有一條縱行的黑色條紋,這黑條下面往往襯一條白色直條。背鰭前部的頂端微黑色,若背鰭條聚在一起時則成黑斑點;頭後部背面有一大黑斑;有些標本的尾鰭基黑色,而且和尾鰭下葉邊緣一條直線相連。
背鰭條4,8;胸鰭條1,15;腹鰭條1,8;臀鰭條3,6。鰓耙8-9。下咽齒3行,2.3.5-5.3.2。側線鱗26[6/(2.5-3-V)]30;背鰭前鱗9-11;圍尾柄鱗14。
標準長為體高的3.17-3.65(x±s=3.41±0.16)倍,為頭長的3.5-4.23(4.03±0.14)倍,為尾柄長的6.0-7.45(6.78±0.46)倍,為尾柄高的7.88-8.62(8.19±0.24)倍。頭長為吻長的2.82-4.0(3.51±0.26)倍,為眼徑的3.08-3.75(3.3±0.17)倍,為眼間距的2.64-2.95(2.85±0.24)倍。 體細長而側扁,背部和腹部輪廓線皆呈弧形。頭小,前端尖。吻比眼後頭長為短,吻皮止於上唇的基部,與後者分離,在前眶骨前緣有一溝裂,直連口角處。口亞端位,吻端稍突出於口前,口裂呈弧形,上頜後仰不達眼前緣垂直線。唇薄而簡單,上下唇於口角處相連,上下頜被上下唇所裹。唇後溝向前直伸,在頤部中斷。眼較大,位於頭側的前上方。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距眼前緣較距吻端為近。須2對,吻須和頜須均細長,都比眼徑長,吻須後伸可達眼的後部,頜須則超過眼的後緣。鰓膜約在前鰓蓋骨後緣下方與鰓峽相連。
背鰭外緣淺四,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其末端1/4-1/5處柔軟,全長等於或稍小於頭長,後緣有鋸齒;背鰭的起點至吻端的距離稍近或等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胸鰭比頭長為短,後伸不達腹鰭起點,其間距有3-4個側線鱗。腹鰭起點與背鰭起點相對或稍後,後伸不達臀鰭起點,其間距為2-3個側線鱗。臀鰭外緣微凹,起點距腹鰭起點比距尾鰭基為近,後伸不達尾鰭基。肛門靠近臀鰭起點。尾鰭叉形,最長鰭條約為最短鰭條的2倍。 鱗片大,薄且易脫落,鰓峽和胸部的鱗片稍小。腹鰭基具腋鱗,其長約為腹鰭長度的1/2。背、臀鰭基部均有鱗鞘。側線完全,於胸鰭之上略向下彎,向後直入尾柄的中軸。鰓耙稀少。鰾2室,前短後長,後室約為前室的1倍多。腸管長約為標準長的1.4倍。腹膜灰白色。
分布地區
瀾滄江水系。
生活習性
淡水生。
資料來源 雲南魚類志[上冊]:191-192.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243-244.
同物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