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

小兒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

本病徵的各種核型是由於細胞成熟分裂或受精卵在卵裂中發生的性染色體或性染色單體不分離的結果,從染色體基因標記研究示卵子細胞不分離多於精子的2倍。上述性染色體畸形,以高齡婦女妊娠中機會為多,可因卵細胞的衰老、著絲點縱裂動力減弱或紡錘絲迷向的緣故。有跡象示本病徵中X染色體數目愈多睪丸曲細精管玻璃樣變性、間質增生纖維化愈嚴重,智力發育亦愈受累,其機制不明。

基本信息

概述

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又稱Klinefetter綜合徵(Klinefetter syndrome),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性染色體疾病,在染色體鑑定之前,1942年Klinefelter首先報導了此症,1956年Bradbury等表明患者體細胞內呈女性X染色質,1959年Jacobs和Strong首先發現該病患者的染色體核型為47,XXY。以高齡婦女妊娠中機會為多,由於性染色體異常導致睪丸發育不全、不育、智慧型低下等。

本病在青春期前症狀不明顯,故不易早期發現。

小兒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發病原因

本病徵系性染色體異常,多數患者多了一個X染色體,故最常見的外周血白細胞染色體核型是47,XXY,或為嵌合體47,XXY/46,XX或47,XXY/48,XXXY,甚至有更多的X染色體,如49,XXXXY。口腔黏膜X小體檢查陽性者在XXY核型中占93%。

XXY三體:男性有兩條X染色體。他們的睪酮水平可能較低,胸部發育接近女性。較罕見的情況如XXXY或XXXXY都有。

本病徵的各種核型是由於細胞成熟分裂或受精卵在卵裂中發生的性染色體或性染色單體不分離的結果,從染色體基因標記研究示卵子細胞不分離多於精子的2倍。上述性染色體畸形,以高齡婦女妊娠中機會為多,可因卵細胞的衰老、著絲點縱裂動力減弱或紡錘絲迷向的緣故。有跡象示本病徵中X染色體數目愈多睪丸曲細精管玻璃樣變性、間質增生纖維化愈嚴重,智力發育亦愈受累,其機制不明。曾有學者推論X染色體的基因對睪丸發育有不利影響,因此本病徵主要病理特點為曲精細管發育不全、小睪丸,不能產生精子或精子極稀少,故不生育。間質細胞呈腺瘤樣叢集,其細胞內所含脂類物質及分泌顆粒減少,有些病例有腦電圖檢查異常,提示有輕微器質性腦功能損害,此系原發抑或繼發於內分泌功能紊亂尚無定論。

睪丸是男性的重要性器官,是男性的性腺,睪丸長在陰囊里,左右各一個,成年之後,每個睪丸的長約4—5厘米,寬有3厘米,厚有2.5厘米左右,容積是20—30毫升,睪丸內部分成了200—300個睪丸小葉,每個睪丸小葉里有三到四根曲細精管,是產生精子的場所,每個睪丸小葉里的曲細精管,互相匯集成睪丸網,由高王網發出10—15條睪丸輸出小管,穿出睪丸,最後會合成一條總的睪丸輸出小管,走向附睪。

臨床表現

一、臨床表現

本病青春期前缺乏明顯臨床症狀,僅少數有輕度智力低下和行為異常,青春期則出現明顯男性第二性徵發育不全表現。

1、智力低下:本病大多數患者智力正常,約1/4患者有輕度智力低下。臨床研究發現,性染色體(X染色體)越多,智力低下發生率及其程度越嚴重。

2、精神異常:以感情淡漠、主動性缺乏和思維貧乏為主要特徵。患兒多表現為害羞、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某些患兒還表現出對父母過分不正常的依靠,上學後常逃學在外遊蕩,甚至可能出現不端行為。部分患兒可出現神經質傾向,甚至出現精神病症狀。研究發現,本病患兒中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率較正常人群高几倍。

3、第二性徵發育障礙:患者外表呈男性,但睪丸小(長徑約在2厘米以下),小陰莖,還可出現隱睪、尿道下裂、性慾低、無精子等情況,一般不能生育。10-30%患兒呈女性化,如出現乳房、體毛稀少、無鬍鬚、皮膚細嫩、皮下脂肪發達、喉結不明顯、身材修長,尤以下肢增長明顯等。

4、畸形及皮紋異常:可有小頭畸形、骨骼畸形,如橈尺骨骨性聯合、肘外翻、膝和髖外翻等;眼部畸形,如嚴重視力障礙,虹膜、脈絡膜、色素膜裂開或虹膜缺如等。

發病機制

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是一種先天性睪丸生精發育不全或不發育的疾病,患者常因不育或體檢外生殖器不發育而就診,然後經染色體檢查確診。

該病不同類型的共同特徵是性染色體比正常的XY多1個或1個以上的X染色體。多餘的X染色體對睪丸及體徵均有不良影響,尤其對體徵影響更甚。X染色體越多,睪丸發育不良程度越明顯,症狀越嚴重,智慧型發育越差,其他畸形也往往愈多。由於Y染色體有睪丸決定基因(TDF),該病患者均有Y染色體,因此患者表型為男性,但超過正常的X染色體導致不同程度的女性化。

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的染色體核型較多,1987年在國內王德芬等報導的62例中,47,XXY占71.0%,47,XXY/46,XY嵌合體占24.2%,48,XXXY及48,XXYY各約3.2%和1.6%。這些核型的形成是由於細胞成熟分裂,或受精卵在卵裂中發生的性染色體或性染色單體不分離的結果。染色體基因標記研究提示,卵子細胞的不分離多於精子的2倍。性染色體畸變,以高齡孕婦妊娠中機會為多,可因卵細胞的衰老,著絲點縱裂動力減弱或紡錘絲迷向的緣故,導致親代在生殖細胞形成過程中發生了性染色體不分離。有分析表明,60%的患者是由於母體染色體不分離,40%是由於父體染色體不分離所致。成熟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不分離約有83%的可能發生在第1次減數分裂,17%的可能發生在第2次減數分裂。

由於X染色體的增多,致使睪丸未發育,陰莖短小,血漿睪酮降低,FSH、LH升高;雄性激素分泌不足,FSH升高可能是因為支持細胞損傷,分泌抑制素減少之故。睪酮水平偏低,說明該病患者睪丸間質細胞分泌睪酮功能降低,這就必然使LH代償性升高。通過電鏡觀察,患者睪丸的間質細胞內有異常線粒體和內質網,這可能是干擾睪酮生物合成障礙的物質基礎。

睪丸有兩個功能,其一就是產生精子,使男性有生育能力,其二就是分泌雄性激素,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使男子產生性慾,出現和維持男性的第二性徵,但是由於遺傳疾病和營養等諸多因素,睪丸因人而異,當然有一些就大一些,有的就小一些,但只要是在正常範圍內,一般稍微大一點,不表明性功能的強弱及生育能力的高低,不能簡單的用睪丸大小來判定,大一點就性功能強,小一點就性功能弱,還不只是這樣。但是有個底線,假如睪丸容積小於10毫升,即表明睪丸發育不良或萎縮。這時候受影響較大的當然在生精這塊影響就很大了,一般這種情況,小於10毫升這種睪丸,往往精液中找不到精子,先天性無精子症,或者精子減少,或者精子活動率極低。假如兩側睪丸均小於6毫升,睪丸中分泌雄激素的間質細胞也就會受到影響,這時候不僅生精受到影響,分泌雄性激素的間質細胞也可能受到影響,就影響了性功能。

小兒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早期症狀有哪些?

本病的發病率相當高,患者常因不育或體檢外生殖器不發育而就診,然後經染色體檢查確診。無任何症狀或不適,因而不會就診,難以發現。

小兒早先症狀表現不明顯:

可因隱睪或者小睪丸來診,但多數因症狀不嚴重,缺乏特徵性或體格檢查疏忽不易被重視。

小兒可有性格孤僻、靦腆、不活躍、膽小,缺乏男孩性格。在標準47,XXY核型中,約有25%顯示中等度智慧型發育落後,幼兒表現為語言和學習障礙。缺乏明顯症狀,不易認識。若對智慧型落後或行為異常的兒童做常規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可進行早期診斷。

青春發育期可出現較為明顯的表現:

外貌男性但乳房肥大(婦女性乳房),乳房女性化約占40%。睪丸微小甚至無睪,無精子,陰莖小,可有隱睪或尿道下裂,陰毛髮育差,鬍子稀疏,喉結不明顯,皮下脂肪較多,性情類似女性等。約25%的患者顯示智力低下,多為輕度,部分為中度。有人認智力缺陷與多餘的X染色體數目成正比例。患者表型男性,體格較瘦長,身材較高,指間距大於身高。在47,XYY及48,XXYY核型,具有2個Y染色體患者高體型表現更為明顯。青春期發育常延緩。

成年結婚後:

由於不能產生精子或精子極稀少,一般不能生育(偶有例外)。

診斷:

根據臨床特徵懷疑為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的患者可先予生化檢查。若血清FSH、LH增高,睪酮水平較正常為低,可對患者作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確定X染色體數目,是診斷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的主要依據。FISH技術是快速診斷方法。

發病危害

一般患有這種疾病的男孩在出生時發育正常。常於青春期或成年後方出現症狀。身材較高,指距(兩手中指間距離)>身高,四肢細長,皮膚細膩,皮下脂肪豐滿,聲音尖細,常無喉結,鬍鬚缺乏或稀疏,陰毛呈倒三角型分布,25%的患者出現女性化乳房,陰莖小或正常,睪丸小而硬,精子少或缺乏,。在發育期給予雄激素治療,能促進性器官及第二性徵發育。患者可結婚,絕大多數不育。  

是現在相對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一般引發的原因都是由於染色體畸變所致,在很多的患者中一些相對比較正常的兒童中多見X染色體,但是如果是這種染色體越多,可能造成患者智力低下的情況就會越嚴重,因此就會引發男性的一些功能失常,造成的情況,也就是說睪丸發育不全可造成男性不育,這就是睪丸發育不全的危害之一。  

睪丸發育不全造成第二性特徵的不明顯,在成年之後,陰莖小或正常,睪丸小而硬,精子少或缺乏,性慾低下。由於精子少或者是精子的活力降低可導致結婚後大多數不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