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寶雞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青銅器在寶雞不斷出土,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刻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數萬件青銅器從這裡出土,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聞名於世。
建築特色
青銅器博物館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BaojiBronzeWareMuseum)為中國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銅器博物館,地處"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社火之鄉"陝西省寶雞市。全院由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等部分組成。館藏有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牆盤、秦公鎛、衛鼎等一千多件青銅器。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籌建於1990年,1998年9月8日建成對外開放。2010年9月28日新館落成,並更改名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位於中華石鼓園內。是截至2013年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院,也是全國唯一的以青銅器命名的專題博物館。主體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為風格獨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氣勢雄偉,新穎別致,濃縮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內涵。被列為中國青銅器收藏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西部重鎮寶雞的標誌性建築。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僅三樓主展廳面積就達4000多平方米,主題陳列為"青銅鑄文明",分為"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牆盤、逨盤、爬龍在內的1500餘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以寶雞歷史發展為主線,向人們展示周秦文明的燦爛成就和青銅器之鄉的獨特韻味及其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設計人員以寶雞地區周秦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為主要依據,結合歷史文獻,用鮮明的標題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勾勒出周秦文明發生髮展的軌跡,使觀眾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層面認識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建築設計: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張華
張華
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研究員,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註冊建築師,
1977.12-1981.12天津大學建築系建築學本科
1982.2-1984.11天津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研究生
1984.11-至今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建築作品集《璞思·百築--原創建築作品集》
中華石鼓園
石鼓閣是中華石鼓園的另一個標誌性建築之一,高56.9米,建築寶雞石鼓閣
寶雞石鼓閣
面積7200平方米,仿秦漢建築風格,採用外五內九的層級設定,喻示著周秦文明在中華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歷代優秀書法作品,並供遊人鳥瞰市貌,是寶雞市地標性建築。石鼓閣建成後,對弘揚石鼓文化,完善寶雞周秦文化體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陳列內容
青銅史書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陳列"周秦文明之光",分為西周王朝在寶雞發祥和秦國從寶雞崛起、"盛世吉金--中國21世紀考古新發現特別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專題展"等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考古發現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餘件(組),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禮制、秦君遊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生動的再現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面,使人們認識到青銅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對華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貢獻,堪稱為一部不朽的青銅史書。
青銅之鄉
核心看點:楊家村窖藏復原
展品數量:2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通過大量窖藏出土青銅器的展示,展現寶雞青銅器之盛。
踏入第一個展廳,首先進入眼帘的是按比例定製的寶雞地形沙盤,沙盤上標明了寶雞的三區九縣及重要遺蹟遺址。吊頂上設定有"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及"寶雞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歷史上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計其數,青銅器有上萬件,這些青銅器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前出土的傳世品和公安部門收繳的盜掘品,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考古事業的發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進步,使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青銅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保護環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這些國寶的風采。窖藏是構成"青銅器之鄉"青銅文化的一大特點,特別值得一提。在眾多窖藏中,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則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縣楊家村通過搶救清理,共出土鼎、盤、盉、盂、壺、鬲、匜等27件大型青銅禮器,這27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其中逨盤的銘文長達372字。這個青銅窖藏所在地楊家村自1955年以來屢出青銅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總體上來看,第一展廳以楊家村窖藏復原為展示核心,從而引出"楊家村出土文物陳展區"、"寶雞其他重要青銅器文物展區"、"青銅器之鄉主題陳列區"以及"周之溯源版塊"四大展區。
周禮之邦
帝國之路
核心看點:秦公鎛
展品數量:360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展現非子養馬、始皇加冕等歷史節點,遊客在此可體驗一場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第三展廳以周王室的衰敗和東遷為背景,以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為線索,展現出曲折流轉的歷史脈絡。以西周的尾聲作為展覽的開篇,逐次展現非子養馬、襄公立國、文公東獵、武公創縣、宣公刻石、穆公稱霸以及始皇加冕的歷史節點。在兩個族群發展的此消彼長間,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雖然周衰秦興的歷史藉助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銅器同樣不可或缺,秦公鎛將會是這間展廳的主角。鎛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與編鐘、罄組合使用,形體特大的鎛用以指揮樂隊,節奏性強,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於貴族在祭祀或宴饗等禮儀場合。
1978年寶雞市楊家溝鄉太公廟村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一個窖藏,經專家發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銅器,其中秦公鍾5件、秦公鎛3件。3件鎛造型別致、形體宏大、鑄造精美,外觀裝飾有透雕的蟠龍和鳳鳥,輕靈有致,紋飾細緻活潑,呈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
秦公鎛上有銘文135字,從銘文得知秦公鎛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著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這是一件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三展廳通過重點展示秦公鎛,以描述秦王族的興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漸強大,展現了秦"帝國之路"的重要場面。
智慧之光
核心看點:折觥
展品數量:1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以復原西周青銅作坊的形式,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
第四展廳面積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單元敘說為邏輯構成,結合器物圖文的靜態展陳,漫畫語言呈現的電子互動桌面,視覺衝擊力強的寬幅多媒體系統,生動有趣的作坊體驗,多層面、多角度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重點展示國寶折觥,展現青銅器造型及紋飾的獨特藝術神韻,突出青銅文化的藝術特色。
折觥於1976年12月15日出土於扶風,它通高28.3厘米,重7.6公斤,是西周昭王時鑄造的盛酒器,器物主人名折。它的造型酷似一隻又肥又大的綿羊,整個器物造型精美,紋飾設計獨特,由十幾種動物組合而成,四層花紋顯得富麗堂皇,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銅藝術珍品。
主題展覽
2013年10月1日,主題為《守望家園--寶雞石鼓山民眾保護文物成參觀者在觀看首次展出的西周銅禁果展》在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開展,此次展出的青銅器近800件,其中珍貴西周銅禁及其酒器組合、罕見的西周鎧甲是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展覽從2013年10月1日持續至2014年2月1日。
2015年1月20日,《陶語訴春秋--古代陶瓷與文化生活展》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四樓展廳開展,展覽分為"文明的初聲""無字的天書""陶製的人生""盛唐的氣象""凝固的風尚"和"土裡土器"6個部分,展出文物近400件,全部出土於寶雞地區,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代。包括龍山時代的"華夏第一瓦"、華麗的漢代朱雀燈以及中國現存最早的"提線人偶"等,本次展覽為常設展,誠邀觀眾朋友前來觀賞。
簡介
青銅器博物院建築面積3.48萬平方米,是目前為止全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院,其中珍藏大批國寶級青銅重器。博物院外形設計新穎,以高台門闕、青銅原土的建築符號寓意青銅器破土而出,氣勢恢宏。青銅器博物院主樓的設計,在造型上把石鼓與銅鏡巧妙結合——以石鼓為基座,以銅鏡為頂面,飾以典型的西周鳳鳥紋,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風、金石之韻。在石鼓山巔,這面巨大的銅鏡迎接寶雞每一天第一縷曙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以考古研究成果、歷史文獻為依據,薈萃了寶雞地區出土的珍貴青銅器等文物 1400多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文物豐富的內涵,分為“青銅器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
建築
總建築面積3.48萬平方米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已在石鼓山上落成開放,其主體建築分為五層,建築形象運用了高台門闕、青銅后土的建築語言,寓意著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時也完美地結合了石鼓文化與青銅文化。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僅三樓主展廳面積就達4000多平方米,主題陳列為“青銅鑄文明”,分為“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牆盤、逨盤、爬龍在內的1500餘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以寶雞歷史發展為主線,向人們展示周秦文明的燦爛成就和青銅器之鄉的獨特韻味及其對我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設計人員以寶雞地區周秦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為主要依據,結合歷史文獻,用鮮明的標題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勾勒出周秦文明發生髮展的軌跡,使觀眾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層面認識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周秦文明之光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陳列“周秦文明之光”,分為西周王朝在寶雞發祥和秦國從寶雞崛起、“盛世吉金--中國21世紀考古新發現特別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專題展”等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考古發現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餘件(組),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周、分封諸侯、周公禮制、秦君遊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生動的再現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面,使人們認識到青銅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對華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貢獻,堪稱為一部不朽的青銅史書。
No.1 青銅之鄉
核心看點:楊家村窖藏復原
展品數量:2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大量窖藏出土青銅器的展示,展現寶雞青銅器之盛。
踏入第一個展廳,首先進入眼帘的是按比例定製的寶雞地形沙盤,沙盤上標明了寶雞的三區九縣及重要遺蹟遺址。沙盤鑲在地板之中,可供遊客俯首細細察看。在其右側陳列,則需遊客抬頭仰望,設定在吊頂上的“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及“寶雞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圖上代表青銅器出土地點的圓點主要集中在關中西部和河南一帶,寶雞在出土青銅器方面的地位一目了然,堪為翹楚。 歷史上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計其數,目前著錄的青銅器有上萬件,這些青銅器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前出土的傳世品和公安部門收繳的盜掘品,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
在絕大多數西周墓葬早期遭盜擾,形成十墓九空的情況下,今天的人們之所以還能夠欣賞到這么多青銅器十分不易。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考古事業的發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進步,使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青銅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保護環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這些國寶的風采。 窖藏是構成“青銅器之鄉”青銅文化的一大特點,特別值得一提。在眾多窖藏中,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則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縣楊家村通過搶救清理,共出土鼎、盤、盉、盂、壺、鬲、匜等27件大型青銅禮器,更令人驚嘆的是這27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其中逨盤的銘文長達372字。這個青銅窖藏所在地楊家村自1955年以來屢出青銅器,早就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但是這一次發現的文物,形體之大、銘文之長、內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都極為罕見。訊息一公布,立即震撼了海內外,被譽為本世紀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由此不難理解這間展廳為什麼要以楊家村窖藏復原為展示核心,從而引出“楊家村出土文物陳展區”、“寶雞其他重要青銅器文物展區”、“青銅器之鄉主題陳列區”以及“周之溯源版塊”四大展區。一心帶四片,全面展開青銅話題,闡釋了寶雞青銅器之鄉美譽的由來。
展品數量:688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興於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沿環形通道順時針行走,進入第二個展廳。該展廳以對周禮的追溯和闡釋為線索,重點展現厲王胡簋,解讀一個民族情結的緣起;通過對牆盤的重點解讀,以及相關文物的配套陳列,追頌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國寶重器何尊作為本單元的收官之作,重點呈現“建設洛邑,宅茲中國”的銘文特寫,追溯“中國”二字的由來。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一幅興於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在這一展廳展出的胡簋屬於周厲王,因其是西周唯一的王器,所以它也被稱為“王簋”。與此同時,它又是目前出土的歷代“簋”中器形最大的,所以又被稱為“簋王”。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銘文,完全顛覆了《史記》中周厲王暴君的形象,待博物院正式開放之後,遊客可親自詳讀這些銘文。
國寶重器何尊也在這一展廳展出,它於1965年出土自寶雞境內,是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的不得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何尊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制,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銅器。何尊內膽底部刻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更是“中國”二字最早的文字記載。
周天子向來注重禮法,制定了嚴格的《周禮》,而青銅器的使用,在“周禮”中也有嚴格的規範。隨著青銅工藝的進步,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愈發緊密。
在西周時代,簋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與西周禮器的核心銅鼎配合使用。簋相當於現代的飯碗,在祭祀和宴會場合,簋和鼎的多寡與組合形式顯示著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標誌身份地位的高低。記者了解到,周天子宴饗諸侯的盛景也將以實景再現的形式出現在這間展廳,參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定。
No.3 帝國之路
核心看點:秦公鎛
展品數量:360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展現非子養馬、始皇加冕等歷史節點,遊客在此可體驗一場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想要了解周衰秦興的歷史,遊客須繼續前行進入第三展廳。該展廳以周王室的衰敗和東遷為背景,以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為線索,展現出曲折流轉的歷史脈絡。以西周的尾聲作為展覽的開篇,逐次展現非子養馬、襄公立國、文公東獵、武公創縣、宣公刻石、穆公稱霸以及始皇加冕的歷史節點。在兩個族群發展的此消彼長間,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雖然周衰秦興的歷史藉助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銅器同樣不可或缺,秦公鎛將會是這間展廳的主角。鎛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與編鐘、罄組合使用,形體特大的鎛用以指揮樂隊,節奏性強,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用於貴族在祭祀或宴饗等禮儀場合。
1978年寶雞市楊家溝鄉太公廟村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一個窖藏,經專家發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銅器,其中秦公鍾5件、秦公鎛3件。3件鎛造型別致、形體宏大、鑄造精美,外觀裝飾有透雕的蟠龍和鳳鳥,輕靈有致,紋飾細緻活潑,呈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
秦公鎛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是研究秦人早期歷史的絕好資料。秦公鎛上有銘文135字,從銘文得知秦公鎛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著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這是一件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三展廳通過重點展示秦公鎛,以描述秦王族的興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漸強大,展現了秦“帝國之路”的重要場面。
No.4 智慧之光
核心看點:折觥
展品數量:1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以復原西周青銅作坊的形式,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聰慧的民族,所以才能創造出燦爛的歷史和種種奇蹟。遊客在第四展廳將充分感受到先人的聰明才智,並為之折服。第四展廳面積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單元敘說為邏輯構成,結合器物圖文的靜態展陳,漫畫語言呈現的電子互動桌面,視覺衝擊力強的寬幅多媒體系統,生動有趣的作坊體驗,多層面、多角度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重點展示國寶折觥,展現青銅器造型及紋飾的獨特藝術神韻,突出青銅文化的藝術特色。
折觥於1976年12月15日出土於扶風,它通高28.3厘米,重7.6公斤,是西周昭王時鑄造的盛酒器,器物主人名折。它的造型酷似一隻又肥又大的綿羊,整個器物造型精美,紋飾設計獨特,由十幾種動物組合而成,四層花紋顯得富麗堂皇,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銅藝術珍品。
在這個圓中有圓的四環同心式展廳,遊客的探秘之旅也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青銅器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製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製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鑑別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鹵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麵或花紋少的囂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麵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及。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 "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