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莊園的主人克萊文先生在愛妻過世之後,變得陰鬱古怪、消沉遁世,掩埋了花園的鑰匙,十年不曾允許任何人出人花園,想藉此阻斷對亡妻的思念。他每次見到長著和媽媽一樣漂亮面容的兒子柯林,都會引起更大的悲傷,於是他選擇逃避,終年在外漂泊。
霍亂中父母雙亡的瑪麗一夜之間變成孤兒,被從印度送往英國約克郡克萊文姑父的莊園生活,她從小性情乖戾,這個陌生的環境更使她倍感孤獨落寞,她討厭所有的人,當然也不知道自己被人不喜歡。她在知更鳥的指引下找到了塵封已久的秘密花園的鑰匙。秘密花園裡一片蕭瑟。
孤獨的瑪麗在女僕瑪莎的鼓勵下,開始嘗試在莊園裡尋找自己的樂趣。她認識了性格乖戾但善良的花匠季元本和友好伶俐的知更鳥。在知更鳥的指引下,瑪麗找到了開啟秘密花園的鑰匙,在那裡她結識了喜歡和動物交朋友的迪肯。在迪肯的帶領下,他們一起在秘密花園裡耕種,使花園從此煥發出盎然生機,到處充滿了大自然的魔力。
勞動和快樂使面色蒼白的瑪麗臉上泛起了健康的紅潤,食量慢慢增加,身體也變胖了,人也變得漂亮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她由霸道孤癖變得隨和親切,忘記了憂愁和痛苦。在好奇心的引領下,瑪麗又結識了憂鬱悲觀的少爺柯林,聽著柯林傷心的哭泣,她耐心地寬慰他;面對柯林的粗暴無禮,她暴躁地訓斥他,最終以自己的樂觀感染了柯林,幫助他戰勝了”心魔”,把他帶進了生機盎然的秘密花園。沉睡了十年的秘密花園在他們的辛勤勞動下甦醒了,”牆上、地上、樹上、搖盪的枝條上、卷鬚上,已經爬上了小小嫩葉組成的無瑕的綠色面紗,草里,樹下,涼亭里的灰色高腳花瓶,這處,那處,到處都是一點一點、一潑一潑的金色、紫色、白色,一棵棵樹在他頭上捧出團團粉紅與雪白,有翅膀撲閃,隱約的甜美笛聲,嗡嗡作響。”那裡百花盛開,綠草如茵,鳥兒凋啾,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他們在秘密花園裡快樂地遊戲,健康地成長。
柯林變成了一個英俊、生氣勃勃的高個兒男孩。在歐洲旅行的克萊文先生收到了索爾比夫人寫給自己的信,證實了夢中他聽到心愛的妻子讓自己回到花園的甜美、清澈、快樂、遙遠的召喚,最終重返莊園,找到了丟失已久的快樂。柯林也贏得了久違的父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一個人也沒剩下 | 第十章 狄肯 | 第十九章 它來了 |
第二章 瑪麗小姐脾氣很犟 | 第十一章 米瑟原畫眉鳥的窩 | 第二十章 我會活到永遠! |
第三章 跨過牧爾 | 第十二章 “我可以要一點地嗎”? | 第二十一章 季元本 |
第四章 瑪莎 | 第十三章 我是柯林。 | 第二十二章 太陽下山時 |
第五章 走廊里的哭聲 | 第十四章 小酋長 | 第二十三章 魔法 |
第六章 有人在哭——真的 | 第十五章 築巢 | 第二十四章 讓他們笑吧 |
第七章 去花園的鑰匙 | 第十六章 “我不會!”瑪麗說 | 第二十五章 簾幕 |
第八章 領路的知更鳥 | 第十七章 發脾氣 | 第二十六章 是媽媽! |
第九章 誰都住過的最古怪的房子 | 第十八章 你絕不能浪費時間 | 第二十七章 在花園裡 |
創作背景
產生於18世紀末並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高峰的浪漫主義思潮已經對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主義大為不滿,並對人類征服自然的行徑深表擔憂。浪漫主義作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藉助想像、誇張、比喻等寫作手法描繪人與自然相融一體、互相感應的和諧場景,表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生態觀,通過大膽的誇張、虛構、想像來呼籲人類回歸自然。而對自然的讚美、親近是浪漫主義文學最常見的主題。浪漫主義在自然觀上開啟了後來的生態主義。近代以來,環境危機的警鐘頻頻敲響,人類開始意識到人類中心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生態整體主義應運而生。生態整體主義奠基於盧梭、達爾文、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提倡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反對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反對征服控制自然,違背自然規律,主張控制人類的欲望,提倡物質簡單化、精神豐富化。現代生態主義吸收了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融為一體和詩意的棲居的生態哲學,這是生態主義對人與自然關係最美好的構想。這一思想不斷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又盛行生態批評。生態批評最顯著的特徵是生態整體主義,反對把人類的利益凌駕於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之上,把是否有利於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為評判人類生活方式、科技進步、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標準。生態整體主義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無限膨脹的欲望而掠奪自然資源,反對人與自然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
《秘密花園》就是受到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創作的。
伯內特在英國的住所周圍有幾個帶圍牆的花園,其中一個她用來做戶外書房,是她“自己的屋子”。《秘密花園》也是1909年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家花園時突發靈感而創作的。
人物介紹
瑪麗
小說《秘密花園》的主人公瑪麗是個印度出生的英國姑娘,她任性自私,10歲時的一場霍亂使她淪為孤兒。於是,她被送回英國約克郡的密素斯維特莊園,和姑父克雷文先生一起生活。在那裡,她無意間闖人了一個禁閉已久的花園並在一個陰暗的房間裡遇見了總想著自己會成駝背的表兄弟柯林。在農家小伙迪肯的幫助下,她決心把整個花園修葺一番並拯救長期臥床的柯林。在勞動過程中,瑪麗逐漸體會到了與大自然接觸的快樂,並慢慢變成了一個健康自信的女孩。同時,瑪麗還積極鼓舞引導柯林,使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完成了拯救與自我救贖之路。
迪肯
在小說中,迪肯陪伴著瑪麗改造花園,積極引導瑪麗健康成長。迪肯是個12歲的與眾不同的農家小伙,熟悉沼澤地所有的花草與動物,沼澤地上的動物們都喜歡他。“他跟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不一樣。他可以像印度土人馴蛇一樣馴狐狸、麻雀和鳥,他在短笛上吹出非很輕的音調,它們就會跑來聽。儘管他只是沼擇地一個很不起眼的男孩,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長著一張滑稽的臉和一頭亂糟糟的銹紅色頭髮,而身上卻散發著歐石楠,青草和樹葉的香味。
柯林
柯林和瑪麗同齡,但是他過去的十年都是在床上度過的,因為包括他父親在內的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會夭折,所以不讓他出門甚至下床站立。他骨瘦如柴,吃的極少,什麼都不合胃口,時不時會無緣無故大發脾氣,一聽到令他不快的話就開始歇斯底里地哭鬧,直到精疲力盡,然後第二天就會發燒病倒。從未踏出房門半步的柯林認為新鮮空氣會讓他著涼死掉。後來,瑪麗經常去柯林的房間給他講述春天迷人的景象,使柯林夢想著有一天能親自一睹春天的美景。終於有一天柯林下定決心在瑪麗和迪肯的幫助下走出房間,走進花園的柯林立馬被大自然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住,柯林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蒼自的膚色也開始起了變化。在自然中柯林一天比一天結實,他走的距離越來越長了。從來沒有胃口的柯林開始常常喊餓,每天吃飯都把盤子舔得乾乾淨淨,總期待著火腿能夠更厚一點,鬆餅能更大一隻。柯林也很少發脾氣了。他腦子裡想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柯林如蠟般蒼自的皮膚漸漸有了玫瑰般溫暖的紅潤。他漂亮的眼睛清澈明亮,凹陷的面龐也豐潤起來。頭髮柔軟而又有生機,嘴唇也豐潤起來,他完全從病症中恢復了過來,健康成長。
克萊文
在過去的多年中,克萊文先生在遙遠的地方四處週遊,從大自然中尋得解脫。在景色宜人的野外,克萊文先生終於擺脫了長期困擾他的喪偶之痛。在靜謐的大自然中他感受到一種寧靜正占據他的內心,這寧靜越來越深沉,冥冥中他聽到亡妻和兒子的呼喚,夢醒後終於恍然大悟回歸家庭。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秘密花園》這部小說里,作者伯內特以秘密花園的“復活”為襯托,細膩地刻畫了瑪麗、柯林、克萊文先生幾位主要人物性格從孤癖痛苦到健康快樂所發生的巨大轉變,旨在告訴我們在人生之路上,當面對挫折和痛苦時,要學會開啟心靈的秘密花園,敞開心扉,微笑面對人生,戰勝自己,戰勝磨難。每個人都應該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要永遠放棄自己。
《秘密花園》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和高度一致性,表現了一個天人合一的主題。它是西方人對於人與自然關係長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結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秘密花園》的情節富有傳奇性和奇特性,小說里描繪的是超現實的、主觀化的世界,在約克郡的某一片荒原上,動物和以迪肯為代表的人類和諧共居,親密無間。主人公瑪麗和柯林從因遠離自然而體弱多病、性格怪異,又因為回歸自然而變得美麗、健康,這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闡釋,其天人合一主題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希望和理想。
《秘密花園》是一部作者自己的心路歷程,它象徵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旅程。在現代主義作品中,精神旅程通常是毫無目的和希望的,然而伯內特在這部小說里用一篇兒童故事對現代主義主題給出了另外一種闡釋。誦過對瑪麗,柯林和克萊文的刻畫,描述了現代社會的荒謬:它來源於生活的不和諧,以疏離,體弱無力和幻滅的方式體現出來。小說中共個主人公分別經歷了生活中的不同衝突。儘管如此。伯內特沒有放棄希望,而是為只位主人公設定了個人烏托邦的路程。旅程中,她把秘密花園作為烏托邦國的象徵,它具有治癒人們身心的魔力,象徵著上帝的神聖力量。除此之外,她還安排了索爾比一家象徵著烏托邦上國里的愛與和諧。至此,現代社會的荒謬得以在烏托邦里慢慢化解。
最後伯內特設定了幸福充滿希望的場景,給現代人提供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並以此表示出對內心世界的關注。瑪麗的問題來源於與外在世界缺乏聯繫和交流,通過在秘密花園裡與大自然建立起和諧的關係重獲自我認識和與外在世界的和諧關係;柯林的問題來源於對自己命運的恐懼和極度的缺乏安全感,最終花園的魔力治癒了他的身心。而且大自然的力量也最終影響並打動了克萊文先生。小說結尾作者設定了秘密花園中大家一起幸福開心的美好場景。
藝術特色
環境描寫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往往都是意在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的刻畫具有環境的依據,人物性格與環境密切相關。故事中的三個孩子性格各異,就是受居住環境影響的結果。瑪麗在潮濕悶熱的印度長大,柯林從未出過房門,迪肯在大自然中摸爬滾打。成長環境在他們的各自身上都有跡可循。
人物形象
在書中作者塑造了幾個角色,每一個都有各自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同時這些人物的性格特徵都比較簡單。比如迪肯總是溫和善良的;瑪莎在任何時候都是溫柔的;蘇珊索比夫人總是如此精明,從未沒出過錯。在這部小說中,對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刻畫和環境描寫中被廣泛的運用。對比就是把具有明顯差異或對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得對比雙方在對方的反襯下更加鮮明和突出,強化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表達力度和感染力。
例如不同人物角色間的對比,如迪肯與柯林的對比,迪肯與瑪麗的對比。作者把故事中不同類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較,展示出不同環境對人類產生的影響。
象徵
小說使用了象徵手法來寫。最突出的,在故事裡花園是瑪麗的象徵,花園實際上是另一個瑪麗,是自然化的瑪麗。這個花園被封鎖了十年時間,而瑪麗在找到這個花園的時候正好是十歲。她們倆正好同齡,而這不是一個巧合。根據故事情節,在過去的十年間,瑪麗和花園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面貌。瑪麗在炎熱的印度居住,那裡的環境、氣候使瑪麗的內心正如那沒有生命、沒有植物的花園一般,死氣沉沉。在瑪麗心裡,沒有陽光、沒有愛,死寂得也像被廢棄的花園。瑪麗自生下來起就從來沒有享受到父母的愛和教導,內心世界逐漸被封鎖起來,拒絕別人的善意。那些想要對瑪麗表達同情的人們也都不僅因為瑪麗的麻木不仁而沒有成功,更因為他們並沒有找到打開瑪麗心房的那把鑰匙。這和那些想要進到秘密花園卻沒有找到鑰匙的人一樣。
框架
可以說,伯內特在小說的創作中脫離了家庭小說的框架,突出了瑪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實現願望的過程,使《秘密花園》變成了一本女孩子的“歷險”故事。
另外,伯內特在構思故事情節時顛覆了傳統童話的情節。在傳統童話中,女主人公是被動的,要等待男性的解救。白雪公主要靠七個小矮人的幫助和王子的救援;睡美人要靠王子來喚醒;灰姑娘的生活要靠王子來改變,等等。總之,在傳統童話中,女性是弱者。而男性是強者,他們戰勝艱難險阻,救出身陷困境的美麗公主。
然而,《秘密花園》中的瑪麗是強者。是她救助了柯林。遇見瑪麗之前,柯林是一個病態的男孩:他的臉尖瘦,色如象牙,眼睛襯著臉顯得太大了,大卷的頭髮貼在額上讓他的臉更小了。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會是個駝背,並且活不久。他因此總是躺在床上,並且毫無來由地發脾氣。是瑪麗制止了他的壞脾氣;是瑪麗告訴他他不是駝背;是瑪麗將他帶到室外,帶到秘密花園;是瑪麗鼓勵他站起來;是瑪麗將他變成了“和約克郡任何一個男孩一樣有勁兒、一樣穩當”,生氣勃勃,眼睛裡充滿了歡笑的健康男孩。
作品影響
《秘密花園》是美國作家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的代表作,該書於1911年首次出版並很快暢銷於美國和英國。此後不斷被改編成戲劇、電影、幼兒讀物等等。一百多年來,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
《秘密花園》曾經先後十幾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卡通片、話劇、舞台劇。1939年,《秘密花園》被美國電影大師霍蘭德再次改編為電影,電影名為《小孤女》這部經典影片再次使霍蘭德獲得巨大聲譽。在英語的兒童文學作品裡,該書被公認為是一部無年齡界限的佳作。它作為嚴肅的文學作品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叢書》,並影響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和D.H.勞倫斯的寫作。
《秘密花園》在1911年發表時就成為暢銷書,後來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多次再版,版本數不勝數。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國被拍成電影,1994年製作成電視卡通片。這三部電影都是當時賣座的兒童電影。
20世紀初,《秘密花園》剛剛出版的時候就被改編成音樂劇和話劇。1991年再次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獲成功。編劇是曾經獲得普利茲獎的作家瑪霞·諾曼(Marsha Norman)。本劇演出場次高達706場。美國電影的大獎是奧斯卡,戲劇則有托尼獎(Tony Award)。1991年的托尼獎中,《秘密花園》獲得了兩個重頭獎項。瑪霞·諾曼獲得最佳音樂劇編劇,而扮演主角瑪麗的戴西·伊根(Daisy Eagan)成為托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至今美國大大小小的劇團不斷改編這部小說,在各地上演。
在英國,這本書同樣家喻戶曉,深得媒體和大眾青睞。在1975年和1987年兩度被拍成電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放。
除了電影,根據《秘密花園》製作的各種產品,從磁帶有聲書籍、幼兒圖書、簡寫本、縮寫本,到玩具書、文具、手工藝品,不計其數。出版至今90多年,歷史上有多少次再版已經無法計算,銷售冊數以千萬記。在美國市場上,全文的《秘密花園》就有30個版本。
《秘密花園》在美國經常被學校老師當做英語教材,因為它的語言平易而又極為傳神,同時思想豐富,情節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小孩子。
一方面,幾乎任何一個西方的兒童文學經典書目,都會收入這部小說;另一方面,至今它仍然是眾多出版社的“常青搖錢樹”,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插圖、不同的裝幀,年年常新,就是因為不斷有讀者買。有許多讀者小時候讀《秘密花園》,長大之後仍然讀,又買給自己的孩子讀。隱然形成一個讀者群,所以其他作者也來續寫。當代兒童文學作家蘇珊·穆迪寫了《重返秘密花園》。喬·威森菲爾德寫的續集在2000年被不同的導演拍成兩部電影,一名為《重返秘密花園》;另一名為《回到秘密花園》。
菲利斯·必克斯勒在他的著作《秘密花園:大自然的魔法》里證明,諾貝爾獎得主T. S.艾略特的《四重奏》和D. 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明顯受到《秘密花園》的影響。
作品評價
一本神奇的、充滿糖果香味的書。
——《紐約書評》
這是一個關於大自然的魔法和人類美好心靈的故事。
——《時代周刊》
《秘密花園》包含了20世紀西方文學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幾個重要主題:一個對內心世界的關注;二是提倡回到自然;三是神秘主義。
——美國作家 安麗森·盧瑞
作者簡介
弗朗西絲·霍奇森·伯內特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市,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地納西州,1873年與伯內特博士結婚,生有二子。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從18歲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故事,貼補家用。她的第一本暢銷書是28歲時出版的《勞瑞家的閨女》,取材於幼年她在英國煤礦的生活。可是讓她聞名於世的,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