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社區國土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1654米,年平均氣溫14.9℃,年降水量1253.1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茶葉等農作物。 擁有耕地面積1539.70畝, 人均耕地3.35畝,林地 10363.5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4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96.00元。該村屬於其他,農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該村地處高原明珠滇池岸邊,自然資源豐富。在新寶象河滇池入湖口建有寶豐濕地公園,占地面積超過1000畝。建設生態景觀林、人工濕地及生態親水湖岸等,對消除生產生活污染、解決滇池水體污染、保持滇池水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其中,949戶通自來水,949戶通電,888戶擁有電視機,493戶安裝有線電視,754戶擁有行動電話,273戶裝有太陽能。村內道路兩旁有路燈。村內主要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建有國小校園、圖書室。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4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70萬元,畜牧業收入263萬元,漁業收入165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3547萬元,工資性收入1513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493萬元。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畜牧業以及種植業為主。
人口衛生
該村共有鄉村人口2755人,勞動力2124人。該村以漢族居民為主,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47人。醫療衛生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200平方米,2008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790人。村內建有公共廁所9個,建有垃圾堆放場地1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內建有國小,距離先鋒中學6公里,距離雲秀書院(官渡區第一中學)5公里。國小及國中入學率均為100%。
村務公開
該村固定資產總額2447萬元,村集體總收入16萬元,村集體經營收益2201萬元。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106人。其中男性黨員72人,女性黨員34人。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94人。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包括生產發展、鄉風文明、農民增收、民主管理等方面。
人文地理
該村地處滇池邊,環境優美,進村及村內道路為水泥和柏油路面,交通方便。
發展重點
該村今後的發展方向及重點主要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轉型升級,既要把根牢牢地扎在實體經濟的土壤上,最佳化存量、提升增量,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更要充分激發內外兩個市場活力,打造中山經濟升級版。
振興實體經濟。加大市級對土地、環境、水電等資源要素的統籌力度,優先向實體經濟傾斜。做強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遊艇、風電、光電等裝備製造業,推進神灣遊艇產業服務集聚區、粵新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等項目建設。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和健康醫藥產業,加快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健康產業“一基地、三園區”等項目建設。做優傳統產業,建設大涌鎮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金融、物流、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紫馬奔騰金鷹廣場、海雅廣場等項目進度。
最佳化存量。整合44個工業園資源,完善產業發展載體,促進產業園區就地升級。鼓勵企業加強技改、更新設備、增資擴產。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年內新增規上限上企業360家。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落實“新三百”計畫,發展“三自一資”企業。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繁榮發展,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品牌標準專利戰略,提升企業產品質量。鼓勵創新商業模式,發展移動電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業態,促進實體經營與網上銷售、快速物流、消費金融相結合;加快製造業服務環節分離發展服務業;通過提升傳統產業文化創意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依法依規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