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晉棗

寧縣晉棗

寧縣晉棗因其個大、色艷、含糖多、味甜美,早在西周即作為進獻朝廷的貢品。主產於寧縣城馬蓮河川,以苟村灣的晉棗最為著名。它呈紫紅或棕紅色,果面光滑,果實皮薄肉厚;鮮果肉呈綠白色,肉質脆嫩,汗液豐富,含可溶性固形物30.2—32.2%,最高達35%,品質上乘。據有關資料顯示,慶陽地區有寧縣晉棗園226公頃,年產晉棗550多噸。

形態特徵

寧縣晉棗 寧縣晉棗

棗(Zizyph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植物,果實為核果,可實部分為外、中果皮。原產中國南北各省以及喜馬拉雅山一帶,迄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棗屬高大的落葉喬木,亦是中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果樹及主要的木本糧食樹種之一。根據調查,截止1986年底,全區有棗園面積1.6萬畝,有棗樹95萬株,產鮮棗218萬公斤。寧縣共有棗園面積1.34萬畝,有棗樹68萬株,年產鮮棗125萬公斤。

棗樹在寧縣各地都有栽植,但主要分布在馬蓮河、九龍河、城北河、蒲河下游的川台地及涇河沿岸,尤以苟村灣、黃家川、渭一口、王台、棗園等地所產大棗質量為最佳。

寧縣大棗栽培的主要品系有晉棗(又名吊棗)、夏棗(又名圓棗)和冬棗三種。晉棗栽培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其次是夏棗。冬棗的株數少,品質差。

生長環境

棗系多年生鼠李科落葉喬木,在慶陽市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相傳周代即作為方物進貢王室。唐時武則天喜用,因之聲名遠揚。慶陽的棗主要分布在寧縣境內,寧縣大部分地方有棗樹栽培,平均年產量可達200萬公斤以上。

寧縣大棗主要品系有金棗(又名吊棗、九龍金棗)、夏棗(又名圓棗)和冬棗三種。金棗栽培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是棗產品的主要原料。 其棗梭狀圓隆,個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鮮食脆酥醇甘,適口性強。加工而成的金絲蜜棗、金棗罐頭、金棗酒等產品色亮形好,品質優良,堪稱佳品,是天然綠色保健精品,1986年被評為甘肅省優質農產品,1996年獲甘肅省第二屆名優產品鑑評會金獎。

寧縣九龍晉棗 寧縣九龍晉棗

主要價值

寧縣晉棗價值高,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果糖、大棗酸、果膠質、磷、鐵、鈣等,尤其鮮棗含維生素丙特多,比柑桔高7—8倍,較蘋果高70倍左右。大棗鮮食甜脆可口,乾棗含糖量為60—70%,熱量309千卡,鮮棗含蛋白質1.2—3.3%,脂肪0.2—0.4%,每100克棗含維生素A70毫克,維生素C400—600毫克,硫胺素(VB1)0.06毫克,核黃素(VB2)0.04毫克,呢克酸(VP1P)0.6毫克,大棗熟食美味香甜,還可以加工成罐頭、釀酒、造醋、制蜜棗、酒棗、乾棗等。用途很廣,亦可入藥,有健脾、養胃、益氣、補血、安神等功能。棗根刮皮取其(黃皮)韌皮部水煎,可治牛、羊、豬等家畜痢疾。乾棗可充糧備荒,常言道:“一斗棗,半斗糧,等於加了二斤糖”。棗樹花期長,蜜多、優質、味芳香,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木質堅硬,紋理細緻,是製做農具、家具和雕刻工藝品的上等材料。

棗樹壽命長,連續結果能力強。寧縣大棗集中產區的結果棗樹,樹齡一般都在40—100年左右,而且100年以上的棗樹亦占相當比重。苟村灣自然村有株300年左右的晉棗樹,11米,冠幅12米,結果正常,年產鮮棗150公斤左右。

產業推廣

九龍金棗是寧縣傳統名優特產,原名“寧縣晉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境內現存300多年生的晉棗林1700多畝,在國內罕見,是“中國晉棗之鄉”。1988年,寧縣大棗被省政府確定為優質農產品,2001年在甘肅省優質瓜果蔬菜展銷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2004年在全國紅棗評優會上被評為國優產品,乾棗在1996年、1997年連續兩屆榮獲甘肅省名優林果鑒評會金獎,加工品金絲蜜棗1996年以來先後3次獲金獎。2005年申請註冊了“寧洲”牌九龍金棗商標,並取得了九龍金棗綠色食品產品認證。2005年全縣棗總產量4200噸,鮮棗總產值1680萬元,棗區農戶最高收入達2.3萬元,戶均棗收入4600萬元。成為強農富民的朝陽產業。今年,全縣九龍金棗栽植面積達到6.02萬畝,約360萬株,掛果面積4.2萬畝。為了讓守在“深閨之中”的金棗大踏步出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