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粗十番

“寧海粗十番”是一種流傳於寧海一帶的民間吹打樂曲,究其起源,一說是從戲劇的開場鑼鼓“鬧頭場”中脫胎而來,二說是從民間吹唱樂中變化所產生,然後再傳入戲劇演變成“鑼鼓經”,才有了所稱的“粗十番”。 “寧海粗十番”的表演者一般為12人,配有大鑼、大鼓、大鈸、小鑼(俗稱三大一小)和中音嗩吶,其中大篩鑼鼓手兼奏大堂鼓、中堂鼓和戰鼓,鑼手兼奏大篩鑼、虎音鑼和京鑼,每演奏至高潮處,其鼓手則以拳代槌進行敲擊,風格非常獨特。 演奏“寧海粗十番”最精、最完整的要算寧海的地方戲平調班,據1933年出生、現尚健在的戲班打鼓師王林火老人說,舊時寧海平調班的開場戲由“頭場、二場、三竊桃、慶壽、朝辭”等五部分組成,“粗十番”即是其“頭場”,為戲曲演出開始時的最鬧猛部分。

“寧海粗十番”是一種流傳於寧海一帶的民間吹打樂曲,究其起源,一說是從戲劇的開場鑼鼓“鬧頭場”中脫胎而來,二說是從民間吹唱樂中變化所產生,然後再傳入戲劇演變成“鑼鼓經”,才有了所稱的“粗十番”。現在說不清哪個才是它的真正起源,但傳統民間藝術的相通相融相承卻是被文藝史所一再證實了的。“寧海粗十番”的表演者一般為12人,配有大鑼、大鼓、大鈸、小鑼(俗稱三大一小)和中音嗩吶,其中大篩鑼鼓手兼奏大堂鼓、中堂鼓和戰鼓,鑼手兼奏大篩鑼、虎音鑼和京鑼,每演奏至高潮處,其鼓手則以拳代槌進行敲擊,風格非常獨特。所演奏的樂曲有《冷鑼》、《五花鑼》、《注回顏》、《將軍令》、《轉頭》、《滾板》、《大轉頭》、《欽板》、《清江》、《尾聲》等十個段落,常用於戲班的開場曲或民間的祭祀、斗會、廟會及紅白喜事等場所。演奏“寧海粗十番”最精、最完整的要算寧海的地方戲平調班,據1933年出生、現尚健在的戲班打鼓師王林火老人說,舊時寧海平調班的開場戲由“頭場、二場、三竊桃、慶壽、朝辭”等五部分組成,“粗十番”即是其“頭場”,為戲曲演出開始時的最鬧猛部分。1949年後“粗十番”的演奏逐漸稀少,如無專項活動,至今幾乎聽不到了。現在寧海有關部門正將挖掘到的曲譜結集成冊,指定了寧海平調班為傳承場所,聘請了王林火等老藝人作授課指導,以保護好這一民間音樂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