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即藥行街聖母升天堂。明末清初由法國神父在寧波城內藥行街興建教堂,1723年被雍正皇帝下令查禁沒收。

簡介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1845年,法國神父顧方濟來到寧波,1850年升為浙江代牧主教,1853年在教堂原址建造主教座堂,但1855年7月6日就倒塌了;1865年-1866年重建。1918年增建了鐘樓。1966年,文革爆發,教堂關閉,被市越劇團占用。1991年,教會收回了已成危房的教堂。1995年-2000年,教友黃斌盛創辦的房產公司配合天一廣場的建設重建該堂,總造價為4000萬元,外觀仿羅馬式、哥德式造型,內部有1000座位,鐘樓高66米(目前中國最高)。

歷史沿革

天主教約於1533年左右已經傳入寧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來到寧波的天主教傳教士,就是葡萄牙人費樂德(Rodrigue de Figuerdo),時在崇禎元年(公元1628)。其後斷斷續續在寧波傳教的有:1640年義大利人孟士表(J∙Monteiro);1643年葡萄牙人畢方濟(Fr Sambias);1648年義大利人衛匡國(Martini);1659年西班牙人馬蘭士等。衛匡國曾在寧波建過聖堂,後被清兵所毀。

1702年清朝(清康熙四十一年)法蘭西傳教士郭中傳(Gollet),來到寧波在城內現藥行街(當時尚無藥行街名稱,只說在靈橋門內),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築房屋5間和聖堂1座。

1723年清朝皇帝出了一道上諭,其內容是:浙閩總督滿玉奏,西洋人在各省造天主堂行教,人心漸被煽惑,請各省西洋人,除送京效力外,余皆安插澳門,天主堂改為公所,誤入者嚴行禁絕……。

就此,全國境內,外國傳教士,先後均被驅逐出境。郭中傳於1727年被集中於廣東,1741年1月5日死於澳門。教務無人過問,教徒幸免於難者,也不敢露面,如此年復一年。寧波藥行街天主堂也因無人照管,不知從何時起,被市民充作民房或開設店鋪。

1844年法國大使拉萼尼(Lagrene)私人影響耆英,為來中國傳教弄得兩道上諭,今特將《教務記略》所載的這兩道上諭開列如下: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法商赴粵 ,詣總督衙門呈稱天主教勸人為善,並非邪教,請馳漢人習天主教之禁,總督耆英據以奏聞,奉旨交部議準,海口設立天主堂,華人入教者聽之,欽此。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正月二十五日奉上諭,前據耆英等奏,學習天主教為善之人,請免治罪,其設立供奉處所,會同禮拜,供十字架圖像,誦經講說,毋庸查禁,均已依議行矣,天主教既系勸人為善,與別項邪教迥不相同,業已準免查禁,經次所請,也應一體準行,所有康熙年間,各省舊建之天主堂,除改為廟宇民居者,毋庸查辦外,其原舊房屋,各勘明確實,準其給還該處奉教之人,至各省地方官,接奉諭旨後,如將實在學習天主教而並不為匪者,濫行查拿,即予以應得處分,其有籍教為惡召集遠方之人,勾結煽惑或別教匪徒,假託天主教之名,藉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應得罪名,俱照定例辦理,仍照現規定章程,外國人概不準赴內地傳教,以示區別,將此諭令知之,欽此。

寧波天主教就在這個時期內,又逐步活躍起來。

1842年5月2日法籍天主教傳教士顧方濟來定海,當時島上並無信奉天主教者,顧即借居英軍官華倫(Warren)私人住宅,並開始活動。自南京條約後,寧波已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6月,顧方濟親自來寧波視察教務,並調查昔日郭中傳所建立的天主堂,是年10月,寧波地方官,由於顧方濟之請求,發還昔日郭中傳住宅的一部分。發還教堂,尚有困難。

後顧方濟又以每年35元的租金,獲得舊天主堂,並訂立契約,說明任憑改建或重建天主堂,為期100年,期滿可以續訂。

於是顧方濟設計重建藥行街天主堂,曾擬在寧波及澳門發起籌募基金捐運動,並丈量了地基,長度為190尺、寬56尺,牆原不計,再加上業已決定購入的北面路旁韓家房屋,全部地基其計300尺。整個地基,擬圍防火牆,牆內建造聖堂、傳教士住宅、1所學校。聖堂內有樓台,堂前造門面和兩座鐘塔,預計建築木料、磚石等約1.2萬元以上。

顧方濟為了從事建設,於1846年6月3日又在天主堂北首買進地基若干畝,這樣藥行街天主堂已有一塊長300餘尺、寬60尺至80尺的地基,兩端以公路為界。堂外四址:南至天主堂牆為界,北至官河為界,東至錢李兩姓牆腳為界,西至厝地及韓姓小屋明堂為界。當時藥行街天主堂內地方有坐北朝南小屋3間、東廓屋3間兩巷、東面空巷一條、中後兩門、小橋一條、西面一巷一披、牆門一間、又西後余屋2間、又西余屋半間、前後明堂、井一口,出路俱全。

1846年7月24日,顧方濟離開舟山,到藥行街舊天主堂居住。

浙江第一任代牧石伯鐸於1847年5月來寧波巡視教務,見藥行街天主堂如此情況,許給顧方濟銀洋1000元,作為建築新教堂使用。

1847年6月顧方濟動工建造傳教士住宅,總計樓屋5間,屋前築有走廊,9月15日竣工,共花1100元。同時籌備建築大教堂,當經濟尚不夠之際,顧將該新建的住宅上層,充作臨時聖堂,已可容納300餘人,共同過宗教生活。

1848年2月15日法大使旺納(Forth Ruen)乘“白雲乃士”號(Bayonnaise)赴甬,住藥行街天主堂內,20日設筵邀請甬城軍政官員。陸旺納曾以大使資格,請求道台給天主堂一塊相當大面積的地基,該地位置,在天主堂已有地基的左右兩邊。道台允諾,並花大錢,贖回舊地基,交給顧方濟。地基方位在聖堂之東,直至西面小路。在西面有5間屋面的寬度,從而使整個地基成為正方形了。

1849年顧方濟應陸旺納之請,又取得住宅地基一塊,作為收留老人和孤兒之用。同時,把原破舊不堪的房屋拆掉,保留南面沿街的新屋9間,並略為修理,又翻新舊屋子10間,作為修道院。沿著東北兩首的小河建築圍牆。

1850年12月22日顧方濟升為浙江代牧,駐於寧波。

1853年顧主教即開始實踐他建築藥行街大聖堂的宿望,其經費在1850年由澳門帳房匯來銀3150元是建造孤兒院之用的,就暫時借用。顧主教又在羅沙船船長發起募捐建堂基金,計得款232.5元。12月30日顧主教去香港,再由香港經馬尼拉返回上海,在馬尼拉籌募得700元。

該堂於1855年5月間,已在大堂內行祭。

1854年5月15日,奉羅馬聖部之令,江西田嘉璧主教與浙江主教顧方濟互相調任。顧主教迎接田嘉璧主教後於6月23日離開寧波到江西去了。田任浙江主教,先駐定海,1年後遷駐寧波。

1855年7月18日教區會議記錄中,記載了寧波藥行街大堂於1855年7月6日上午3時倒塌了。大堂造價約25000法郎,所幸者當大堂塌下時堂中無人。

至於大堂倒塌的原因,據顧主教說,在建築之際,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為了照顧被當時流行瘟疫所累的教友,他沒法去監工,又至工人擅自改變圖樣,引入缺點,卒招大禍。其實,真實的原因,還是在於事前不夠子解地基的性質和基礎打得不夠深堅。

7月20日,教區會議討論重建大堂事,後因經濟困難,遂作罷論。

1857年巴黎遣使會匯來7500法郎。寧波天主教徒也各盡所能籌募儲備經費至1862年,已達白銀400兩。該年9月14日田主教在定海召集會議,通過重建大堂決議,並議定大堂不應再建於原基礎上,因此處距小河過近,不宜於高大之建築,遂指定建於現大堂所在的地方,把傳教士住宅移建新堂之東,即原大堂的所在處。

重建工程始於1865年8月中旬,監工者為馮伯德和賴魯士(Larousse)。堂的建築類型屬愛奧尼亞式,大小和原堂相同,即長150尺、寬65尺。由於地基打樁較實,取用材料較輕,1866年底落成,定名為“聖母升天堂”。同時建神父住宅樓。

至1918年,藥行街大堂,在風塵雨露之中,足足站立了半個世紀。飽嘗了50年風吹雨打的波折,應該考慮維護和修理的時候了。當時負責城堂的本堂神父伊伯鐸(Ibarruthy,公元1859-1927),為了慶祝該堂落成50周年,發起修建大堂籌募經費運動。教友們克苦節約,積少成多,籌得捐金1200元。把該堂從底層到屋頂修葺一新。同時為了在該堂前添建鐘塔一座,城內教友徐三東先生,挑起籌募經費、指導工程等事項全部擔子,卒以4500的捐助金,在寧波市中心的藥行街天主堂內,堅起一座高122尺的鐘塔,頂上冠以3米長的鐵十字架,與江北岸外灘天主堂的鐘塔遙遙相對。

1966年,停止宗教活動,教堂成了市越劇團的舞美工場;在1978年建市越劇大樓時,鐘樓倒塌。1985年,神父樓歸還教會,1990年毀於火。不久,即由黃斌盛教友修復。至1991年落實宗教政策,教堂得以歸還教會,但因年久失修,樑柱已腐爛,明顯屬於危房。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寧波藥行街天主堂

1992年,受藥行街道路拓寬改造工程的影響,原地已無法重建教堂。1994年,舊城改造時,受天主教寧波教區委託,黃斌盛教友管理由教會創辦的房產公司,在原教堂的基礎上向北後退40米,拆遷居民100多戶,形成占地5400平方米的教堂用地區域。1995年6月進行施工,在2000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歷經五年時間,全部費用達4000餘萬元人民幣。新建的雙鐘樓教堂、五層神父樓及地下車庫總共建築面積為9800平方米。在國內屬大型堂區之列。

現建成的藥行街教堂,集羅馬式、哥德式造型,教堂南北長51米,東西寬22米,大堂脊高31米,鐘樓高66米,頂上冠以高6米,寬4米的不鏽鋼十字架,教堂平面呈十字型,並與神父樓的二樓結合在一起,使之教堂實際可容納二千人(座位千座)。教堂正面大門採用80噸的花崗石製作,教堂大廳以花崗石裝飾地面,全堂門窗採用彩繪玻璃(非彩色玻璃,使用壽命不到五年),大堂頂部的圓窗用各種聖體的圖案,教堂門窗則用聖經故事的圖案(現已嚴重退色,無法辨識)……。祭台頂部的八十平方米半圓型拱頂,繪以天主聖三為聖母加冕的聖像,並由五隻半圓型小拱頂擎托,象徵教會的團結與統一。大堂二層屋面為青石琉璃覆蓋,沿檐青石欄桿圍護,並以石筍裝飾,氣勢龐大,且又古樸典雅。

旅遊特色

歷史意義

寧波天主教堂被推薦為國家級優秀近代建築物,並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寧波江北天主教堂(原為法屬),位於寧波市新江橋北堍。它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座建築由教堂、鐘樓、偏屋組成。造型具有典型羅馬哥德式風格,至今保存較完好。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也是當年法帝入侵我國的歷史見證。

建築特色

懸掛在60米高空鐘樓上的大鐘,是藥行街教堂唯一的遺物。新落成的教堂規模宏偉,大廳脊高、鐘樓高度為國內現有教堂之最

旅遊信息

在天一那邊,坐506在新街下車,往靈橋那個方向走

其他信息

藥行街本堂區下轄:藥行街、集仕港、奉化大橋、畸山、松岙五個堂點,2000年統計有教徒1200人,現任本堂神父是李漢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