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歷史

寧夏歷史

寧夏的歷史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寧夏的歷史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有關寧夏歷史的概況,和一

些重要的歷史人物簡介

名稱的由來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

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

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

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歷史概況

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靈武市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跡表明,遠在距

今3萬年前後,寧夏境內就有了人類活動,他們創造了

舊石器晚期的“水洞溝文化”。解放後,在寧夏境內陸續發現了

較多的“細石器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

遺址。這些遺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寧夏南北

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進人父系氏族社會、開始從事

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並與中原地區有了密切的聯繫。商、周

時期,境內有稱為胡(北狄)、羌(西戎),後又稱為鬼戎

獫狁(熏育、葷粥)的遊牧部落活動。周宣王時,曾在“

太原”(今固原一帶)調查戶口,表明當時不僅已有較多人口,

而且有了行政管理體制。春秋戰國時期,固原南部屬秦

,其餘地區分別為義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寧夏的發展史

公元前221年,秦兼併六國後,建立中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央政權,寧夏屬北地郡。

西晉末年,匈奴人赫連勃勃於407—431年建立地方政權

,自號夏,以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境)為都城,寧

夏屬其管轄範圍。

唐朝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唐王朝在靈州(今靈

武市西南)設大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

於756年在靈武登基。

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

國,國號大夏(因其位於宋王朝西面,故史稱西夏)。定都

興慶府(今銀川市),國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北抵大漠”,“方二萬餘里”,形成了和宋、遼、金政

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滅西夏後,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回回人。

明朝設寧夏衛,大批回回以“屯戍人戶”的

身份被安置在靈州、固原一帶。
清朝建寧夏府。乾隆年間,銀川發生大地震,原址受損嚴

重,乾隆帝撥下巨銀用於重建家園,在城郊建新城,稱新滿城

。乾隆以後,“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悉回莊”,成為全國最

大的回族聚居區。民國初年設朔方道,1929年改為寧夏省

,轄除固原以外的現有市、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阿

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

解放後的寧夏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仍沿用寧夏省原稱,轄區範圍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與民國時相同。1954年,撤銷寧夏省,阿拉善左旗、阿拉善

右旗、額濟納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地區併入

甘肅省。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轄原屬甘

肅省的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

涇源、隆德2縣。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

右旗的5個公社併入寧夏。1979年,這些地區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寧夏的歷史人物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

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

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

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

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

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

、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

(圖)寧夏歷史寧夏歷史

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

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

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

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

,並允許在保全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

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

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

,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