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高蹺

寧古塔高蹺

寧古塔的高蹺是從現河西萬家園子開始興起的,漢族民俗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表演。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

寧古塔的高蹺是從現河西萬家園子開始興起的。現河西萬家的先祖萬庚美,大約於清康熙末期或雍正初期用扁擔挑著髮妻(纏足,走路不便),領著其子萬秀石及其他三支人,從山東萊州府(現萊州市)平度縣達蘭鄉二甲王家莊萬家集,一路跋涉,逃荒來到了東北。其中一支落戶在吉林,一支在(寧古塔)現海浪鎮前陽村和後地村落戶,一支在江南燒鍋村落戶,萬庚美本支便在河西萬家園子落了腳。
到了萬家“景”字輩時,大約是二十世紀初了。據說是1908年左右,尚是年輕力壯的萬景慶,眼看著與自己年紀相仿佛的一些人,每天吃完晚飯後,就三五成群地集聚在一起,不是推牌九,就是玩麻將,到了農閒季節尤甚於平常時。他怕年輕人因嗜賭而耽誤農時,甚至放棄農活,於是便與萬景全弟兄二人張羅起學高蹺來。這樣算起來,寧古塔的高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了。
萬家園子的高蹺,演技很高,在寧古塔享有盛名。他們表演的高蹺有大場、小場之分。所謂大場一是指表演場地大,如廣場、街道;另一是指參加表演的人數多,基本上是全員參加。一般是只扭不唱

高蹺 高蹺

,手中多拿彩扇、彩帕。所謂小場是指在表演完大場後,走家串戶到大戶人家演專場。這時不用大鼓而換成小挎鼓、小鑼。開始時,表演者一起為主人邊扭邊唱一些祝詞,然後由個別演員表演秧歌折子戲,如“鋸大缸”、“丁香(仙)孝母”、“王小臥魚”、“王騰哭瓜”、“劉二姐逛大廟”等。同時穿插表演幾個高難技巧動作。如“撲蝴蝶”——由白蛇拿竹條做的彎弓蝴蝶似真蝴蝶在前面飛舞,許仙手拿彩扇隨著蝴蝶前後左右“飛舞”也前後左右地撲舞。撲舞時要表演“劈叉”、“下腰”、“翻身”等高難動作。表演“唐僧取經”時,扮演孫悟空的演員,除了和大家表演“跳高凳”、“下腰”、“跳八仙桌”等較高難動作外,還要表演更加高難的“跳高台”。
所謂“跳高台”就是把兩個方桌疊羅在一起,演員從高點“劈叉”跳過去,到前邊落地“亮叉”,然後再一個又一個地接著跳,接著“亮叉”。據萬景范、萬德紀兩位老人講,最多時可跳過六七個人。據說,當時這種技藝頂數萬家園子的王振海為最好,他扮演孫悟空時,曾從高桌跳下後,再從十四人頭頂跳過落到前面“亮叉”,其技藝在寧古塔獨領風騷,無人可比。遺憾的是這種技藝早已失傳,再無人能夠表演。
萬家園子的高蹺,無論大場、小場,表演結束時都要表演類似於“牽象”這個節目,它是由十幾個人同時表演的。開始時,前排由4人互相搭肩,另4個人在後面雙手搭在前排4人的肩上,雙腿由第三排的演員扛在肩上,再有一孩童騎在第二排中間演員的身上,雙手各拉扯一條彩綢,彩綢的另一端有兩名女演員在第一排演員前面拉著,邊拉邊向前走,型似大象,取“萬象更新”吉祥之意,以表示對人們、對新春的祝賀。
萬家園子的高蹺在道具的選用上,除了高蹺腿是柞木做的、接地面釘上馬掌釘與他處的高蹺一樣之外,還有其特有的風格特點。一是高蹺踏板前端裝有一縷紅纓,彩褲放下後,好像滿族婦女寸子鞋尖上裝飾的紅穗一般,給人一種非常靚麗的感覺。二是在踏板的托木上掛有一串銅玲,扭舞起來叮噹作響,烘托喜慶氛圍。三是高蹺腿的高度是按演員身材高矮製作的。身材較高演員踩的高蹺腿要短一些,而身材較矮演員踩的高蹺腿相對要長一些,這樣一看,舞隊排列起來就好像演員的個頭一般高一樣,顯得十分整齊。四是其舞步也不同於他處和地蹦子。萬家園子高蹺的舞步是走三步退一步,扭起來猶如小腳女人走路,線條多姿,如同風擺楊柳,令人欣賞不夠,留連不捨。
萬家園子高蹺表演時的服飾,先是從店鋪賒購來的,待掙錢之後再還錢,表演時用的鼓樂班子也是花錢僱請的。
在此之後,到了民國中後期和東北光復後,教育村一些手工藝匠(修表、刻字、服裝、理髮、廚師等)也都曾組織過高蹺隊,在寧安縣城也頗有名聲。尤其是修表師傅曹賀民表演的高蹺更是讓人們百看不厭。由於其人長得英俊,瀟灑倜儻,扮成女裝後,更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在加上他踩的高蹺腿腳高且細,扭舞的姿勢歡快優美,特別是他們演出時的服飾具有相當的優勢(服裝都是他們隊伍中的服裝社的人員自己製作)——款式新穎、樣式美觀、又新又亮,很受觀眾喜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