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放大鏡

放大鏡,[magnifier],是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角(視角)。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

歷史

放大鏡圖冊

基本上,沒有一個明確的資料顯示放大鏡是何時發明的,但可以肯定是不晚於十三世紀末發明的。早於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水晶或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

有傳聞這項傑作是某些人於13世紀末發明的。1260年,馬可波羅曾描述過中國老人家們看字時,戴著眼鏡加大字型,大橢圓形,把水晶石、石英、黃玉、紫晶磨製成鏡片,並鑲在龜殼內作鏡框,眼鏡腳一用銅製卡在鬢角上,二把細繩栓在耳朵上,三將鏡腳固定在帽子上。這种放大鏡造價不斐,身份地位的象徵,曾有記載一鄉紳用一匹馬換一副眼鏡。

基本構造

透鏡

放大鏡圖冊

一整塊的透明或半透明物體。

鏡面為半弧形。

摸上去非常平滑,不會凹凸不平。

通常周圍有物料圍繞著。

鏡柄

連著透鏡。

樣子並有沒模限,最普遍的是柱狀。

製作材料

透鏡

最主要的還是玻璃,十分合乎經濟原則,既便宜又美觀,商人們的良好選擇。較貴重的可以是些稀有礦石,例如:紅寶石、瑪瑙、水晶等。

鏡柄

只要是固態物品,幾乎都可以作為鏡柄的原料,例如:玻璃、塑膠、金屬(金、銀、銅、鐵、錫等)、木、貝殼、硬紙、石頭

成像原理

表面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製成的光學透鏡可以使物體放大成像。放大鏡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角。

放大倍數

放大鏡圖冊

放大鏡是一個凸透鏡的一種使用,它是使物距小於焦距,就得到一個放大的虛像。當物距變時,像距也跟著變,規律是:1/物距+1/像距=1/焦距。

對於放大鏡使用又規定:使像成在明視距離處(25厘米)時的放大率為本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所以能推導出以下公式:放大倍數=1+25/f。其中f是焦距,單位是厘米。

與焦距的關係

用以上公式可以算出:

1)30倍的放大鏡,焦距f=0.86厘米;

2)焦距2cm的放大鏡,倍數是13.5倍。

用途

放大鏡是用來對細小物體的放大以觀察、識別、鑑定等最普通而方便、有效的儀器,有台式、夾台式、攜帶型、帶光源等多種選擇,可以套用於各行各業。廣泛套用於農牧、輕工、機械、電子、冶金、醫療、化工等行業、衛生、教育、國防等部門及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

適用者:集郵者;醫務室;美容院;讀者;工程、技術人員。

使用

第一種:將需要進行觀察的物體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再將放大鏡靠近物體一側,然後沿著肉眼與物體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放大鏡,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為止。

第二種:將放大鏡放置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再將需要觀察的物體放置在放大鏡下(靠近放大鏡),然後沿著肉眼與放大鏡之間的直線方向,緩緩地移動物體,直至看清楚物體的細微結構為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