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秋博物館

寒秋博物館

寒秋博物館位於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S43廣珠西線東鳳與阜沙高速路口旁,占地33畝,分為明代弘治年間大官宅、清代康熙年間大戲院、仿古園林、現代綜合展覽大樓等四大區域。全木質結構是歷史的見證和縮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標誌。館內收藏了許多專項性的文物,展品專且精,具有較高的研究、考證、觀賞和收藏價值。藏品有聖旨、牌匾、青銅器、冷兵器、雕版活字印刷、衡量器、陶藝品、手搖式縫紉機、電話機、名人字畫、仿古家具等,為史料考證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珍品。

基本信息

展館介紹

館主蔣寒秋先生,自小熱愛中國民俗歷史文化,收藏經歷了30年時光。寒秋博物館由其個人全資投入。占地面積:自購地3畝(租地:30畝),現展廳面積約:8000平方米。博物館由全木質結構原明朝二品官宅、徽派清朝大戲院、仿古園林、現代綜合展覽大樓組成。館藏類別齊全,年代跨越古今。藏品豐富、質量精湛,在省內外享有盛譽。涵蓋歷代聖旨、牌匾、銅器、書畫、鐘錶、家具、木雕、電話機、手搖式縫紉機、活字印刷、雕版、衡器、冷兵器、郵票、留聲機、紫砂藝術品等。

展館風格

寒秋博物館的古建築以江西徽派為基調,綜合了中國古典木質結構的精髓,強調榫卯的建築工藝,同時吸收了嶺南水鄉的布局脈絡,整體裝修呈恢宏典雅風格。聘請能工巧匠進行精雕細琢的修繕,全部採用舊的建築用料及傳統建築工藝,從江西婺源、吉安整體架構搬遷過來,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著工匠的獨具匠心,頗有鑑賞價值。

展區概況

外觀外觀

(一)明代弘治年間官宅
從江南拯救搬建全木質結構原明朝二品官宅一座,歷經五年精心打造,現座落於博物館內,供人參觀。右督察史官員,牌匾記錄了主人為官清廉的一生,原址800多平方米,館主有緣親歷,因年舊失修,情景倍感滄桑淒涼,目睹頓生拯救搬遷之靈感。自協調購買搬遷落戶,周轉非金錢之衡量,毅力精神堅強付出非常人所及。本想落戶公園景點為當地文化旅遊風景作點貢獻,多次交涉未能實現後,因地制宜縮減在自購地,如今整體結構青石、磚牆、飄角飛檐,雕字刻鏤,家訓牌匾。玲瓏剔透富貴格局,極具中國古建文化之觀賞,傳承研究價值。

一層樓展區分布為:民俗農具系列一批、清朝聖旨八道及部分唐卡、兵器、紅軍系列刀具、銅器香爐、仿古家具。
二層樓展區分布為:手搖縫紉機系列、燙斗系列、古老電話機系列、計算機、打字機、鐘錶、電影機等資料藏品、衡量計量系列、部分名家字畫、文革物品、錢糧、郵票、古陶、瓷器。
(二)清:瓦市勾欄·梨園·大戲院搬建過程
拯救搬建微派清朝大戲院,國內現僅存無幾,可稱最大。全木質結構:長68米,寬25米。歷經四年時間現基本完成,建設在博物館內(受成龍老師捐房影響還收藏保護)供人們念舊參觀。清初,歷經300多年,屬皇帝恩賜(因涉及地方情懷,恕不詳細說明地址),由當時地方達官貴人藝術家帶頭設計修建,它的落成充分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建築文化藝術的熱愛執著,它凝聚了歷代江南名人的夢想足跡、遺韻…….他們有:崑曲之祖魏良輔、文學家歐陽斌、陳大士等等江南名人。此大戲院全木質結構,凝合了中國各品種木材構造建成。(長:70米,寬:25米,石墩大梁共:300多個,斗拱飛檐:30多個,分前後院廳、天井。樓層分:上下兩層,房間:共80多間,大約用木材3000立方建造完成。龍鳳戲劇福祿壽禧,歷史民俗人物典故雕刻約1500個)據考證,保存如此完美的大戲院在國內僅存無幾。按當時建造計算:100個師傅級人員,小工另計,約五年才能建成,工程之浩大,當時許多達官貴人也望塵莫及。此戲院建成充分體現當時,人文歷史的建築意義,及其團隊主人之精神毅力,和人生的最高藝術的追求願望,為人類社會古建做出了傳承貢獻。現寒秋博物館館主:歷經千辛萬苦,自有緣遇到(因此房早年已被原購買者拆出,至另一地方保存,多年後館主才有機會購買)協調拆裝歷時三年,將其原貌修復保存,“愚公移山”非金錢能及精神毅力所在。願與有緣人見證中國古建歷史奇蹟的輝煌。

一層樓展區分布為:休閒品茗區、大戲台。
二層樓展區分布為:文化藝術長廊(古董、古字畫、仿古家具)。
(三)仿古園林

建築建築
園內以綠樹叢林為主景,迎面亭台水榭,一座簡樸淡雅的農莊便坐落其上。廊下設梯,既遮風擋雨又休閒垂釣,全園布局簡練開朗,風格自然質樸,無繁瑣堆砌嬌捏做作之感,園內一池綠水環繞的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
(四)現代綜合展覽大樓
一層樓、三層樓、四層樓展區分布為:仿古家具、錢、糧、郵票、部分名家字畫。
二層樓展區分布為:會議廳、仿古家具。
五層樓展區分布為:蔣寒秋先生的辦公室。

歷史意義

拯救中國古建,建造一個古建園林群,及民俗文物,供旅遊參觀。傳承中國古代的精神文明和品德素養的高尚社會品質。

館主介紹

蔣寒秋出生在60年代的湖南邵陽偏僻的農村,父輩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自己也躬耕於壟田,在閉塞的農村經歷歲月磨練,勤勞踏實。1995年隨流外出打工,因好學、善鑽研、工作認真負責,在外資集體企業得到進修管理及模具雕刻專業等培訓。1998年受一港資企業誠摯聘請將此技術帶到中山一港資公司並得到良好發展。2000年自創公司。

本館榮譽

清朝最大木質戲院拯救者
中國民俗文化拯救保護傳承者
廣東省十大民間收藏館
中山市科普教育基地
中央文史館畫院南方學院阜沙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