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縣五府山國小

富順縣五府山國小,屬於教育機構,該學校的類型是國小。是1988年由民辦的新民路國小。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五府山國小是1988年由民辦的新民路國小、英雄路國小合併而成的一所新學校。


在城關地區,民辦學校的處境相當艱難:
民辦學校的校長難當。搖搖欲墜的學校“門面”要靠領導去支撐;幾十號教師的生計要他們去維持;難於啟動的教育、教學質量要千方百計地去提高;面對多方的不實事求是的指責要苦口婆心去解釋,這些煩惱足夠把領導弄得不堪重負了,而他們又從未獲得公正的精神、物質報償。
民辦學校的教師難做。受家庭、社會及健康等諸多因素影響,他們不能深造,且迫於生計無奈到民小當教師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教師事業漸漸有了認識,開始樹立為教育作貢獻的決心。但長期工作中,他們又心潮難平,社會地位低,工作條件差,大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經濟待遇低,付出的勞動與取得的報酬根本不成比例。
民辦學校的學生受歧視。民辦學校的生源是相當差的,經重點學校、一般公辦學校篩選後剩下的才由民辦學校“招收”。甚至出現重點學校到民辦國小一年級新生中“招生”的怪現象。即使是“劃片招生”,凡有“門路”的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到重點國小或公辦學校就讀了。能堅持在民小讀完國小的學生總體素質不言而喻。這些孩子受在公辦學校讀書的同齡孩子的白眼,受社會的歧視,受家長的另眼相待,且在學習條件極差的環境中生活、學習,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自信心受到壓抑,怎談得上勤奮學習、天天向上?
民辦學校的學生家長深感矮人一截。由於社會.對民小的不公正評價,有人道聽途說,想當然,也是十分錯誤地把民辦學校比喻成“大染缸”,致使一些家長對民辦學校“避而遠之”。有的家長迫於無奈,非常不情願地把孩子送進民辦學校,讓其“薰染”,反過來又抱怨孩子“笨”、’‘沒進步”。這些家長感到氣短,“矮人一截”,在人們面前抬不起頭,甚至不敢把孩子在民辦學校讀書的事告訴別人。以上各種原因已使兩所民辦國小的工作難以開展,加之辦學主體不落實,正常的辦學經費得不到保瘴,最起碼的辦學條件都不能具備。
城關鎮學齡兒童量大,又不能憑白沒有了這兩所學校。為了徹底改變民小的被動局面和解決城關地區學齡兒童人學問題,縣、鎮兩級領導於1987年決定將兩校合併。由縣教委和城關鎮政府各出資13.5萬元,在原英雄路國小校址新建五府山國小,新學校於1988年秋季開始招生。
1988年8月中旬,五府山國小教學樓主體工程才完工,一切配套設施都不具備:沒有運動場、沒有廁所、沒有水電,連課桌也不能保證一生一座.一所新學校,初創時條件如此艱難,如何面對社會的選擇?離開校還有幾天,學校領導人選未定,教師各散一方,社會各界甚為關注。面對家長和社會的期盼,縣府和城關鎮領導毅然決定走改革之路,用全新的手段辦一所全新的學校。
五府山國小的改革是從選聘校長開始的。校長的確定經過嚴格的選聘程式。首先在城關地區的中國小中公布選拔條件,徵詢應聘意見,然後讓報名的四名應聘者在有多名評審及92名教師、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選聘會上作應聘答辯,最後經評審認真嚴格地考評,所得考評分數最高者選聘為校長。選定的校長也深感壓力很大,這是因為:受聘校長制定的治校方案,將採取的完成辦學三年目標任務的措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公諸於眾了的,擔子再重,任務再艱巨都要咬緊牙關.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實踐證明,這種改校長分工負責制為校長責任制,改校長任命為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改校長終身制為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主要領導的選用制度是可行的。在校長的帶領下.學校領導一班人和全體教師經過三年的努力,克服一個個困難,達到了“加強了管理,加大了責任,加快了效益的顯示的工作總要求。經鎮、縣兩級的聯合評審小組考核、評審,結論為達到並超額完成建校初定的目標任務,學校獲獎金8000元,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為表彰五府山國小取得的成績,原校長陳先知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以後又被省政府命名為特級教師,現任校長劉家強被評為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自貢市校風示範校”、“自貢市助殘先進集體”、“縣文明學校”、“縣校風示範校”、“全國雙龍杯少兒書畫先進集體”、“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先進集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