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密縣瓷窯遺址,位於新密市城區西南,原密縣老城西門外。遺址地處南北走向的菜園溝河兩岸,李公惠政橋橫跨其上,橋北稱碗窯溝,橋南稱菜園溝。在河溝兩側斷崖上,都暴露出窯具和瓷片的堆積層,尤其是橋南河溝東側更多,堆積層一般厚1—3米。在兩側斷崖上,還發現了一座殘窯址,窯壁用土坯築成,已燒成磚紅色;澄水池2個,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遺址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200—3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
密縣瓷窯遺址的燒造年代始於晚唐,終於北宋。據“密縣誌”記載,密縣瓷窯瓷器曾一度為貢瓷,屬北方磁州窯系,在歷次考古發掘中出土有碗、盤、壺、盒、燈、罐、杯、注子、枕、俑及圍棋子、象棋子等,在現場還發現剛被大水衝出的一座宋代瓷窯,有關瓷窯的資料正在調查之中。
河南新密窯溝窯是中國北方地區宋、金時代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窯場。古代文獻對其向無記載。其作品為國內,以及日本、歐美等不少博物館珍藏。窯溝窯的巨大成就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貢獻。新密窯溝瓷窯遺址位於大隗鎮西南約3公里處。《詩經》中提到的洧水從其村北流過,向東注入新鄭市境內的雙洎河。村子周圍岡巒起伏,山石歷歷。村中偏東南向是一條寬闊的大溝,寬約60米。大溝西側,小溝縱橫。在大溝和小溝兩邊的斷崖上,遍布堆積層。東起窯溝,西至大路溝,南至黑石坡,北至大廟嶺,均有遺址分布。
通過走訪村中老人龍春等人得知,窯溝窯址主要部分集中於南北方向大溝之兩側,由於上世紀70年代初大規模平整土地,填土造田,遺址在一年之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原大溝深約10米,今已被夷為平地。
溝側山石裸露,遺物蕩然無存。目前只有在黃莊南溝、大路溝、黑石坡、大廟嶺等處,尚有少量遺蹟可尋。
新密窯溝窯北距新密西關窯約18公里,南距禹州扒村窯約18公里。在宋、金兩代這三座窯場關係極為密切,風格近似,無論從制瓷技術上,還是從器物品種、造型以及裝飾手法上都易於混淆。
密縣瓷窯遺址的發現,經歷了一個認識、提高、再認識、再提高的曲折過程。1953年原鄭州專員公署為提高文物專業人員素質,舉辦了文物專業培訓班,並在滎陽縣進行文物識別實習,培訓班一結束,原密縣文化館,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文物調查收集工作,在密縣瓷窯遺址附近民眾中收集到一些唐宋瓷器和瓷片,陳列在文化館圖書閱覽室中展出。
1961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密縣進行文物登記時,看到了縣文化館陳列的瓷器展品,引起了他們的重視,並特邀魏殿臣同志陪同到密縣瓷窯遺址進行調查,並採集到一些標本。同年11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又組織第二次調查,這次由安金槐、賈娥和馬志祥三同志參加,他們將調查成果於1962年3月在《光明日報》發表後,引起全國考古界的強烈反響。世界著名陶瓷專家、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同志看到《光明日報》報導後,認為這是中國陶瓷考古史上劃時代的發現,親自赴密瓷窯遺址又作了現場調查。1964年在《文物》雜誌上發表了《河南密縣、登封唐宋古瓷窯調查》論文,又一次引起全國考古界的轟動。接著省、市文物工作者又先後進行了三次搶救性發掘。第一次於1984年9月,原密縣老城西街村在遺址北部開礦採煤,遺址發生裂縫下沉,鄭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陳立信、郭書營主持下進行了發掘,發掘窯址3座;第二次是1985年5月18日,因下暴雨地處遺址區域南部菜園溝農民吳文華的住宅崖頭塌陷,鄭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郭書營、王彥民同志主持下清理窯址一座,灰坑3個,出土完整瓷器上百件及大量瓷片;並出土相當數量的白淺灰色蓮口、葵口細瓷器,器形有小碗、盤、碟、缸、盂等,可能是史書上記載的燒制貢品;第三次於1993年9月,因修建南環路,將路基定在遺址南部重點區,抓住這個機遇,對遺址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出土大量的瓷器和瓷片。
文物遺存
密縣瓷窯遺址,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採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從採集到的標本看,瓷片以白釉為主,黑釉和黃釉次之,珍珠地劃花與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碗,還有一定數量的壺,以及碟、罐、燈、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黃釉瓷中多為壺,還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別是雙帶柄流壺為典型唐代器物;珍珠地劃花瓷中有枕和碗兩種,瓷枕有珍珠地花蕾、花葉紋,珍珠刻劃回首鵪鶉臥鹿圖案,還有刻劃葵花紋、菊花等圖案。其中有一件珍珠地劃花鸚鵡紋瓷枕作為國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館。瓷碗有珍珠地卷枝紋和花草紋等;黑釉瓷有雙系罐、蓋盒和帶托盤支柱燈等;青釉瓷有厚胎暖盤器、瓷缽等。採集到的窯具有直口直壁、大小深淺不同的匣缽,有直口方唇、厚頸斜腹、小平底的碗籠,還有各式各樣的大小不同的圓形墊餅、三角形墊餅、三岔形支燒工具、工字形支燒工具等。據《新唐書·地理志》和《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密縣瓷窯是唐開元年間的貢瓷產地。
(一)關於密縣瓷窯的燒窯歷史問題。
從遺址中採集的標本看,有唇口壁底碗,碗身斜出成45度角,外口突起寬而圓的口邊如唇,底是寬而淺,中心形成小而淺的凹窩,足邊外側部都削去稜角。此外,短流帶柄壺和平底蓋盒,這些器皿都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徵;還有一種白釉碗,碗口沿外部凸起小唇邊,碗胎較薄,器身稍高,造型特徵與各地五代墓出土的碗式有頗多共同點。還有一件小蓋盒白盒底,盒身高而直,邊與底之間也成45度,圈足,這是五代比較流行的一種式樣。還有一種白釉瓜棱罐,這是北宋最常見的罐式。從以上瓷器標本的特徵看,密縣窯燒瓷時間始於唐而終於北宋。
(二)在密縣瓷窯出土的珍珠地刻花瓷,具有不同的獨特風格。
從紋飾上看,過去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花卉,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常見的題材。密縣窯的紋飾具有另一種獨特風格,它的紋飾與唐代金銀器貼花十分相近,同時把起襯托作用的小珍珠地也以印的方法表現出來,在白釉地上呈現出紅赭石色的紋飾,產生了很好的裝飾藝術效果。燒造珍珠地刻花瓷器的窯址,已發現的有魯山段店、寶豐青龍寺、磁縣觀台鎮、修武當陽峪和登封曲河五處,但密縣瓷窯出土的瓷片看,其年代遠比這五座窯址早。密縣最初開始燒制,然後影響到登封,進而由登封向南影響到寶豐、魯山,向北影響到修武、磁縣。傳世的珍珠地刻花瓷器,多年來考古界沒有搞清它的產地,密縣窯址的發現,破天荒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在密縣瓷窯遺址發現了唐代白瓷劃花、刻花的新資料。
唐代白瓷極少花紋裝飾,這是北方白瓷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密縣瓷窯遺址中出土的白釉平底洗殘片,都刻有簡單葵瓣紋,但由此開創了白釉劃花、刻花裝飾的先河,導致了劃花、刻花裝飾的發展。
密縣瓷窯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珍品,1982年4月曾參加國家在日本東京舉辦的《近年發現的窯址出土中國陶瓷展》,從而使密縣瓷窯遺址出土的文化瑰寶,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