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三首

《寄衣曲三首》是南宋詩人羅與之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寫思念丈夫,從憶舊開始,三、四句,轉而寫失望,說如不是還有書信往來,眼前的分離就如同死去永無相見之期。第二首接寫裁衣,這位女子在燈下為丈夫趕製寒衣而遲遲未成,三、四句,寫女子一邊趕做衣服,一邊想念邊塞的丈夫。第三首從丈夫不能回來,轉而鼓勵丈夫好好戍邊。

作品原文

寄衣曲三首

其一

憶郎赴邊城,幾個秋砧月 。

若無鴻雁飛,生離即死別。

其二

愁腸結欲斷 ,邊衣猶未成。

寒窗剪刀落,疑是劍環聲 。

其三

此身儻長在 ,敢恨歸無日?

但願郎防邊,似妾縫衣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寄衣曲:樂府題。《樂府詩集》收有張籍《寄衣曲》,入“新樂府辭”,七言八句。

⑵秋砧月:秋天在月下搗衣。砧,搗衣石。

⑶愁腸:鬱結愁悶的心緒。

⑷劍環:即劍柄上端與劍身連線處的兩旁突出部分。

⑸儻(tǎng):倘若。

白話譯文

其一

想起了當年,丈夫當兵,遠赴邊疆;撂下我一人在家,淒淒涼涼。多少次,在昏黃的秋月下,我搗著寒衣,把你思想;假如沒有那南來北往的大雁捎來你的訊息,生離和死別,有什麼兩樣。

其二

我日思夜想,愁腸如結,寸寸欲斷;煩惱撩人,征衣遲遲未能製成,滿懷辛酸。寒窗下我心神恍惚,不小心把剪刀碰落地上,仿佛聽到的是丈夫劍上的環發出鏗鏘的響聲。

其三

只要我能夠活下去,我怎敢怨恨你回家的日子綿綿悠長?我只是衷心地祝願,郎君你嚴密地守衛著邊防,像我細針密線縫成的征衣一樣。

創作背景

這組詩約作於宋理宗端平(1234-1236年)年間,作者屢試不第,又見蒙古北患,故作此組詩。

作品鑑賞

自從邊塞詩盛行後,一般有兩個主題,一是寫邊疆戰士浴血沙場及征戰的苦楚、思鄉的愁怨,一是寫征人之妻對丈夫的懷念及獨守空閨的寂寞。後一個主題,往往通過為丈夫寄征衣來表現,有名的如陳玉蘭的《古意》云:“夫戍蕭關妾在吳,秋風吹妾妾憶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羅與之這組《寄衣曲》,也是通過制寒衣、寄寒衣時的心理動態,表示對丈夫的思念。

第一首,寫思念丈夫,從憶舊開始。丈夫去邊城已有多年,自己便一年一度地搗衣。“幾個秋砧月”,極言時間之長,難以挨熬,“秋砧月”三字又切合時令,包容了女子多少次的織布、搗素、裁衣的辛苦,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來。這女子默默搗衣,正同李白詩所說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思想丈夫回來。三、四句,轉而寫失望,說如不是還有書信往來,眼前的分離就同死去永無相見之期沒有什麼兩樣。這兩句,下得很沉痛。以鴻雁代指書信,切合邊塞風光,說丈夫離得很遠。末句用《楚辭》“悲莫悲兮生別離”句,予以加深,呼應第二句“幾個秋砧月”,表現因為離別太久,相見無期的怨恨與失望。

寄衣詩帶說鴻雁,表達對丈夫訊息的渴望,也是詩家常用的手法。如張紘《怨詩》云:“去年離別雁初歸,今夜裁縫螢已飛。征客近來音信斷,不知何處寄寒衣。”羅與之借鑑了這一手法,翻過一層,寫得到音訊但丈夫不能回來引起的悲哀,道人所未道。

第二首,接寫裁衣。這位女子在燈下為丈夫趕製寒衣,但由於心中很亂,愁怨不已,所以寒衣遲遲未做好。“愁腸結欲斷”是加一倍寫法。古人常以愁腸百結與哀腸寸斷來形容心中極度的悲傷,這裡把這兩個意思合在一起用,更加淒絕。淒絕的結果,便是寒衣沒有做好。這因果關係,也可以倒過來說,因為已是秋涼,寒衣未製成,因而心中發愁,引出下文急催刀剪的情景。

三、四句,寫女子一邊趕做衣服,一邊想念邊塞的丈夫。具體寫時,又不直寫,而是抓住“寒窗剪刀落”這一細節來進行發揮。“寒窗”二字,一方麵點時令,一方面又以之表示思婦獨守空房的淒涼寂寞。剪刀落地,與上愁腸繚繞有關,她心中著急,不小心碰落了剪刀,剪刀落地之聲,在這孤寂的氣氛中,更為觸目驚心,可是這聲音在這位日夜思念丈夫的女子耳中,卻似乎化作了丈夫劍環碰撞的聲音,這就十分傳神地刻繪出這女子邊做寒衣,邊思想丈夫,以致神思恍恍惚惚的情況。“劍環”二字,在詩中又是雙關語。古樂府有“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句。其中藁砧是“夫”的隱語;“大刀頭”即“刀環”,“環”、“還”同音,隱“還”字。詩人在這裡用的“劍環”二字與刀環同意,也是諧“還”字,隱盼望丈夫快回來的意思。

第三首寫女子寄征衣時的祝願。這三首詩,雖然都以思念丈夫為中心,但側重不同。第一首是盼望丈夫歸來,寫自己的孤寂;第二首具體寫自己思念丈夫到了觸處傷感的地步;這第三首從丈夫不能回來,轉而鼓勵丈夫好好戍邊。

詩前兩句便退一步說但願人長久,總有相見的日子,也是唐王建《送衣曲》“願妾不死長送衣”的意思。詩中的“敢恨”二字,是正話反說。丈夫已去多年,回來的希望又很渺茫,她自然很怨恨,恨到極處,反說自己豈敢怨恨,這樣一來,便把情感壓到最低沉的地步,其實質與第一首“生離即死別”的意思相同。如果詩只到這裡為止,就和一般閨怨詩沒有大的區別。好在三、四句急轉,妙設比喻,以縫征衣時的細針密線,想到丈夫戍邊,從而叮囑丈夫也要如此嚴密地守衛邊防。這時候,她的思想已經與國家的命運與前途連在一起,使人們不由得對這位普通的婦女肅然起敬。

這組詩,用樂府手法,寫女子製衣寄衣的過程,深刻地表現她對丈夫的思念。詩寫得樸實平易,感情深厚。羅與之所處的時代,正逢北方民族威脅南宋政權,戰火不斷,因此,他借婦人之口,控訴了戰爭帶給普通家庭的災難。最為難得的是,詩最末歌頌了這位婦女為國情願作出犧牲的博大胸懷,賦予邊塞詩以新的意義,使三首詩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脫穎而出。

作者簡介

羅與之,宋代詩人, 字與甫,一字北涯,號雪坡,螺川(今江西吉安南)人。端平間屢試不第,隱居以終。晚年潛心性命之學,詩多寫山水景物和隱逸趣味,其詩為劉克莊所賞。有《雪坡小稿》兩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