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庭論》第一部分包括“序言”、“導言”和第一章、第二章,是該書分析的理論準備。
第一章介紹了該書分析的理論:家庭生產力消費均衡和人力資本理論。家庭投入時間和商品生產出效用,根據各自投入的影子價格和效用可以列出家庭生產與消費的均衡條件。此外,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由於工資率由人力資本存量決定,在時間價值較廉的青少年階段,投資較多,最近人力資本存量以一種遞減比率上升,並達到最高。這種投資還會隨年齡下降,因為在老年時,餘下來接受收益的年限少了。這些是該書分析的出發點。
第二章說明人力資本投資取決於投資效率。如果家庭內各個不同成員供給的商品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就會產生專業化。一般而言,男性在市場活動的人力資本投資較多,女性在家庭活動的人力資本投資較多。這種區別不僅成為市場工資率差別、家庭內分工的基礎,也成為婚姻產生的基礎。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章,是對婚姻問題的經濟分析。
第三章論述了分析婚姻狀況的市場模型,說明在自由競爭和自願交換下各種婚姻形式的相對收益是市場均衡的標準。
第四章分析婚姻市場上的相稱婚配。如果男女的異性僅體現為數量特徵,而且男女的能力在家庭生產消費中是互補的,則相稱婚姻——能力相當的男女婚配,是最佳的。從現實來看,由於在配偶的智力、男人的市場能力和女人的家庭能力這些主要方面,男女的能力是互補的,所以相稱婚配在婚姻中占了更大比重。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至第七章,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生養問題。
第五張分析決定生養孩子數量的因素。決定孩子數量的主要是文化經濟因素,而不是生物因素。對孩子的需求主要由養育孩子的成本及收益決定的。在落後的經濟中,對孩子的需求主要是數量的。由於孩子很小就乾農活,並較早成為一個近乎標準的勞動力,養育孩子的淨成本是低的。隨著經濟發展,數量考慮讓位於質量考慮。這時生產和哺育孩子的成本上升,從而生產率下降。
第六章說明孩子前途與家庭背景的關係。父母的效用由他們的消費及孩子成年後的財富決定,孩子的財產由在他們身上的投資、他們的資財捐贈及資本盈利決定。
第七章分析各代家庭之間收入的變動。根據資產捐贈概念,任何一代人某個家庭的收入只用該代人和該家庭所有以前各代人的運氣概念來表達,而且市場運氣對不平等的影響由於父母對預期負擔的作用而變小,也就是說,在某一代人的資產決定中,捐贈運氣的係數大於市場運氣的係數。除非投資偏好接近於1,否則世代之間的變動將是巨大的。根據上述理論,一種累進所得稅不僅由於不鼓勵投資而降低效率,而且會擴大實際收入的不平等。鼓勵貧窮家庭把財產投放資本市場以籌備人力資本投資有利於減少不平等。
第四部分包括第八至第十一章,分析有關家庭的其他問題。
第八章分析家庭行為中的利他主義。在家庭中如果存在一個利他主義的家長,一個自私者的行為假如損害了整個家庭的利益,家長將通過減少其利益的方法來對付損失,從而使該人受害,這樣他就不會採取有損家庭收入的行為。家庭內的利他主義可以提高家庭收入,並使一個自私的家庭成員也自動地為家庭福利著想。
第九章用以前發展的分析框架分析動物家庭行為,這種分析成立的基礎是遺傳基因複製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之間相互匹配的特點。
第十章分析離婚的原因。信息不完全是婚姻市場的固有特徵,並且也是離婚的主要原因。從離婚中獲得的收益是可以重新開始一次或許能有更高產出的婚姻,但其成本隨著孩子問題和離婚所蒙受的恥辱而制約這種收益。
第十一章分析家庭的發展與變化。在傳統社會中,一個親屬集團就是一個很有效力的“保險公司”。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聲望的作用明顯下降,個人的前途主要取決於個人同社會提供的能力和人力資本的證明。家庭重要性的降低成為家庭形式變革的原因。
作品目錄
擴大版前言
導論
第一章 單個人居民戶 | 第七章 不平等和世代之間的變動性 |
第二章 居民戶和家庭內的分工 | 第七章附錄 人力資本和家庭的興衰 |
第二章附錄 人力資本、精力和性別分工 | 第八章 家庭中的利他主義 |
第三章 婚煙市場上的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 | 第九章 非人類物種的家庭 |
第四章 婚姻市場上的相稱婚配 | 第十章 信息的不完全性、結婚和離婚 |
第五章 對孩子的需求 | 第十一章 家庭的演講 |
第五章附錄 對生育率經濟理論的重新闡述 | 第十一章附錄 國家與家庭 |
第六章 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機會 |
創作背景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除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變化理論外,經濟學家們對家庭問題幾乎都是熟視無睹。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世界的家庭發生了根本變化,有人甚至認為它已近乎解體。出生率的迅速下降縮小了家庭規模,進而推動離婚率和已婚婦女勞動力參與率的上升;反過來,離婚率和勞動力參與率的上升,又淡化了人們建立大家庭的欲望。
正是由於這些顯著變化,專家學者比以前更加關注家庭問題。對家庭衰落及未來走向的討論,成為了20世紀90年代報刊雜誌的熱門話題。對生育率的現代經濟分析開始取代馬爾薩斯主義的分析。
1981年,貝克爾把他長期以來關於家庭問題的研究整理成《家庭論》一書並出版。1991年貝克爾綜合各方意見,並根據20世紀90年代家庭出現的種種變化,出版了《家庭論》的擴大版。
作品思想
1、家庭內勞動分工
貝克爾認為,家庭成員間的分工格局部分由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別決定,部分由人力投資上的差別決定。貝克爾提出了家庭時間和市場時間的概念。他認為,一個有男女兩性的效率高的家庭,會把婦女的時間主要分配於家庭部門,而把男性的時間主要分配在市場部門。
2、婚戀行為
貝克爾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對婚姻進行分析。
通過對婚姻市場上“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分析,貝克爾認為,一夫多妻婚姻發生率的下降並不是宗教教義擴散和女性權利增長的結果,而是經濟收益變化的結果。一夫多妻制中,婦女的人數超過男人的人數,婦女的收入相對減少,丈夫花在每個妻子和她的孩子身上的時間和收入會隨妻子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即增加妻子的邊際收益遞減。
貝克爾認為,婚姻市場上的相稱婚配實際上是投入的收入和價格均衡問題。一些人選擇和“低質量”的人結婚,是因為他們感到“高質量”的人太昂貴。一個有效的婚姻市場常常有完全相匹配的選擇配偶的條件,即高質量的男性與高質量的女性結婚,低質量的男性與低質量的女性結婚,儘管有時候也會存在不相稱的配偶,但不會改變常規。
3、人力資本
貝克爾認為,人們花在其自身或子女身上的費用,不只是滿足眼前的一時需要,而是為了獲得知識、技能和健康等人力資本所做的一種投資。從這一理論出發,貝克爾提出了有關孩子數量與質量替代的理論。現在社會育齡婦女的生育率普遍降低,其原因是父母為了在自己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或在孩子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4、家庭中的利他行為
貝克爾認為,正如市場上利己主義有高效率一樣,家庭內的利他主義也有高效率。一個利他主義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部分地被保險。利他主義支配家庭行為的範圍就如同利己主義支配市場交易的範圍一樣大。
作品評價
正面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家庭論》是一本開闢新徑之作。
負面
經濟學家馬克·布勞格:“著作簡易得很容易被人當作漫畫諷刺的對象,因為為了得到有時不說是平庸的、也是淺顯的內容,它們使用了相當複雜的工具”。
出版信息
《家庭論》英文版1981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87年中譯本由彭松建譯出,改名為《家庭經濟分析》,華夏出版社出版。 1996年中譯本《家庭論》由王獻生、王宇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作者簡介
加里·斯坦利·貝克爾(Gary S. Becker,1930— 2014年),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方面最富有獨創思維的人之一,善於把經濟理論運用於對人類行為的研究。他是一個多產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著述頗豐,代表作有:《歧視經濟學》、《生育率的經濟分析》、《人力資本》、《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家庭論》、《家庭經濟學和巨觀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