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簡介
安徽省宴嬉台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家中型企業,坐落在馳名中外的果海綠洲、酥梨之鄉——碭山縣。碭山自古系通都大邑,秦始皇列天下為三十六郡,碭郡居其一。碭山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土壤肥沃,有得天獨厚的釀酒資源和悠久的釀酒歷史,自古以來為釀製美酒的寶地。碭山美酒早在唐朝就享有盛名。唐天寶三年(公元774年),詩仙李白與杜甫、高適游碭山,碭山劉縣令於宴嬉亭池設宴款待,眾人泛舟宴嬉亭池,飲酒賦詩,李白揮毫寫下了《秋夜與劉碭山泛舟宴嬉亭池》詩一首:“明宰試舟楫,掌燈宴華池,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令人慾泛海,只待長風吹。”宴嬉台美酒自此名揚天下,流芳百世。
經過一代又一代釀酒工人心血汗水的澆灌和辛勤勞作,宴嬉台酒業已從家庭式的手工作坊發展成為設備先進、管理科學、技術力量雄厚的國家中型企業,年產優質濃香型白酒6000餘噸,宴嬉台酒榮獲國家名酒博覽會金獎,省優質產品、市名牌產品等多項榮譽稱號。宴嬉台酒以優質的高梁、豌豆、小麥、大麥為原料,用清冽甘甜的黃河故道地下水潑漿,以傳統手工操作法,經三年以上陳釀老熟後再勾調灌裝。造就了宴嬉台系列酒色清如水晶,香醇似幽蘭2,酒體豐滿,窖香濃郁,酒味純正,綿甜淨爽,風格典雅,回味悠長,飲後口不乾,頭不痛,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厚愛,風靡江淮大地,香飄萬里神州。
宴嬉台系列酒深受消費者朋友歡迎。已成為城鄉民眾饋贈親友、宴請賓朋、婚喪嫁娶的首選飲品。宴嬉台人堅守踏踏實實釀酒,本本分分做人的祖訓,視質量如生命,以繼承、弘揚傳統釀酒工藝為己任,以維護消費者權益為天職,以與廣大經銷商建立誠信互利、合作雙贏的關係為目標,願把一流質量、適應市場需求的宴嬉台酒奉獻給廣大消費者。
最近,我公司又隆重推出宴嬉台三杯美酒、宴嬉台珍藏10年酒、宴嬉台珍藏8年酒、宴嬉台貴賓酒、宴嬉台嘉賓酒等三大系列產品,歡迎廣大消費者選購品嘗。
佳釀千年傳古碭,酒香萬里宴嬉台。
酒賦
中華文化,浩浩湯湯。釀酒歷史,源遠流長。春秋之際,碭山始釀。諸侯會盟,來我酒鄉。宋君築台,飲酒舉觴。“魯侯燕喜”,福壽安康 。《左傳》載之,《詩經》頌揚。悠悠數千年,秦漢為酒鄉。是以高祖披酒,氣豪膽壯,斬蛇奮旌擊秦滅項。而後將軍以酒誓功,慷慨激昂。文士以酒助興,賦寫文章。
宴嬉台文化
中國的釀酒自大禹始。《戰國策·魏二》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
宴嬉台酒初始釀作於春秋的宋襄公時期,源名於當時的“燕喜台”。
春秋時期,碭山為宋地。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邀請各諸侯國會盟,欲自立為盟主,反被楚軍囚禁。是年冬,楚成王邀請魯、陳、蔡、鄭、許、曹等國在睢陽相會。魯僖公藉機說服楚成王釋放了宋襄公。宋襄公為了表示對魯僖公的謝意,在宋國國都東的下邑(今碭山)城東三里許築台設宴,吟誦《閟宮》,為魯僖公餞行。
《閟宮》本是魯僖公為了誇耀自己的功業讓魯臣奚斯撰寫的一首頌歌。宋襄公投其所好,讓人以歌舞的形式排練了這首頌歌,在餞行宴會上演出,其中第七段的有些歌詞是:
天賜公純嘏,眉壽保魯。
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
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
既多受祉,黃髮兒齒。
這首詩氣勢宏肆,極有生活氣息,被收入《詩經·魯頌》,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漢賦的先聲。因《閟宮》中有“魯侯燕喜”詞句,人們遂稱兩國國君宴飲之所為“燕喜台”,把飲用的美酒名之為“燕喜台酒”,距今已2600多年。
公元前211年,劉邦為泗水亭長,送徒鹹陽,途經芒碭山,豪飲“燕喜台”酒,酩酊而醉,逕往荒澤,遇蛇當道,揮劍斬之。其部眾遂擁劉邦揭竿而起,呼應陳吳,抗秦擊楚,建立了大漢四百年基業(《史記·高祖本紀》)。
公元前154年,周亞夫率軍在下邑(今碭山)評定了“吳楚七國之亂”,重修“燕喜台”,設宴擺酒,痛飲慶功(《史記·吳王濞列傳》)。
漢梁孝王劉武都睢陽(今河南商丘),東築梁苑,方三百餘里,綿延至芒碭山下。枚乘、司馬相如等文人雅士雲集於斯,賞景馳獵,歌樂飲宴,吟詩作賦,意氣風發!醇香濃郁的“燕喜台”美酒,浸潤了漢風漢韻,見證了漢代風騷!(《史記·梁孝王世家》)
唐天寶三年秋,李白厭倦了唐王朝勾心鬥角的宮廷生活,離開長安,逶迤東來,赴任城(今山東省濟寧)探視妻兒(李白年表記載,六七年前,李白從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一路訪古探幽,途經碭山。在芒碭山間,李白覓高祖蹤跡,賞梁園風光;於碭山城外,憑弔亞夫戰功,嗟嘆張良謀略。盤桓月余。臨行,碭山劉縣令陪李白泛舟燕喜亭池,設宴於燕喜台。
賓主入座,侍者一字斟滿三杯美酒。劉縣令道:“敝邑偏居一隅,幸得仙公光顧,謹以敝縣所釀濁醪相敬!”李白道:“碭山乃漢高祖興業之地,人神共知;燕喜台酒乃酒中珍品,昔高祖斬蛇奮旌,提劍叱吒,乃借燕喜台酒壯膽,方能氣貫長虹,何言濁醪!”劉縣令大喜,三敬其酒。李白遂道:“敬酒何必三杯?”劉縣令道:“俗語:三杯美酒敬親人。貴客到此,必以美酒三杯相敬,謂之三杯美也!”李白頷首,一飲而盡。
是夜,皓月當空,夜風習習。燕喜台上,絲竹悠揚,輕歌繚繞。碧水池中,波光瀲灩,月影裊娜。李白舉杯邀月,詩興大發,即席賦《秋夜與劉碭山泛舟燕喜亭池》詩一首:
明宰拭舟楫,張燈宴華池。
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
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
令人慾泛海,只待長風吹。
詩因酒賦,酒隨詩傳。從此,燕喜台酒、三杯美酒飲譽九州。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宋徽宗致力振興道教,收錄天下遺文古蹟。碭山知縣徐勘為取悅皇上,便在李白來碭山這件故聞上大做文章,立即修葺了燕喜台,又請當時的書法大家——真州知府李釜來碭山品酒題字,李釜開懷暢飲之後,竟把燕喜台醉書為“宴嬉台”。徐勘大窘,繼而尋思:宴者,設宴待客也;嬉者,閒適戲游也。游後必宴,宴中必飲,“宴嬉”和“燕喜”意近音同,只好將錯就錯,派人把李釜手書的“宴嬉台”三個豐腴遒勁的楷書大字,鐫刻於六尺石碑之上,立於燕喜台側。隨後將李白遊歷碭山,飲酒賦詩的故事,增加些道家的神秘色彩,編匯成圖文,上呈宋廷。從此,燕喜台訛為宴嬉台,燕喜台酒更名為宴嬉台酒。
陵谷滄桑,宴嬉台石碑依然屹立古碭,宴嬉台美酒代代相傳,歷久彌醇。一樽盛古今,五穀釀春秋,宴嬉台美酒蘊含著多少豐贍而綿醇的文化積澱。但願天下人“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劉伶《酒德頌》),品宴嬉台旨酒,歌太平盛世;飲三杯美醇,享和諧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