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的起源

宦官的起源

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光緒22年(1896)2月初十的早上,他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 寇連材居然寫進奏摺,直接送給慈禧,可見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

宦官的起源

最早起源於古埃及。閹割源於祭祀言,是一種最古老的民俗,現在已經被人淡忘

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遼史·百官志》載,遼代南面官諸“監”職名中,有“太監”之稱,但在具體稱呼上,僅稱監,如太府監。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明代諸監不設此官,但在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等,在宮廷內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葉以後,太監的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宦官,俗稱太監或“老公”。文書上的稱謂很多,例如有閹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等。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閹割後失去性功能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這批人是歷代王朝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屬的奴僕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典型人物

1 魏忠賢

(圖)宦官的起源宦官的起源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於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1624年,魏忠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幸免於難,於是開始大規模迫害鎮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大肆搜捕東林黨人。天啟六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魏忠賢兼掌東廠,權力更大,加上有客氏做內援,權勢日益顯赫。 此時,朝中兩大派官僚爭鬥日趨激烈。東林黨派的大臣掌政,把與本派政見不同的朝臣們盡行驅逐。而東林黨又痛斥宦官貴戚等,執政大臣們多上章彈劾客氏和魏忠賢二人,成為閹黨這股邪惡勢力的政敵。

為此,魏忠賢處心積慮地要狠狠打擊這批獨掌朝政的人。在客氏不斷唆弄下,熹宗漸漸從任用東林黨人變為寵信宦官近侍。魏忠賢這班閹人得到皇帝信任後,乘機從中弄權,勾結外廷官僚;操縱朝中一切大權。於是,宦官專權的局面再度出現。與東林黨作對的各派官員便紛紛投靠到魏忠賢門下,形成一個強大的潛流向東林黨派的朝臣們沖盪過來,人們稱其為“閹黨”。

閹宦得勢,首輔東林黨人葉向高於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被斥辭官。內閣中的其他東林黨人也均遭罷黜。閹黨顧秉廉升為首輔,控制整個內閣。魏忠賢又和錦衣衛都督田爾耕勾結,利用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特務機構鉗制百官.鎮壓異己。把自己原有的舊黨逐一提拔,把那些剛投靠來的新黨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換了他的人。宮廷中有王體乾、李朝欽等30餘人左右護衛簇擁。朝廷上文臣方面有崔呈秀、田吉等為之出謀劃策,講解起草詔書,時稱“五虎”;武臣方面有田爾耕、許顯純等五個負責捕殺、鎮壓異黨,號為“五彪”。此外,還有所謂“十狗”、“十孩”、“四十孫”的大小爪牙。朝廷中受重用屬魏忠賢一黨的人在社會上大都得到了此類的封號。從朝廷內閣六部直到各地方的總督、巡撫乃至於州縣都是閹黨之人,網路嚴密、盤根錯節,勢焰熏天
2寇連材

當時,光緒名義上是清朝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慈禧控制,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慈禧對寇連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緒那兒當差,侍奉皇上。實際要他監視光緒的言論行動,以便即時稟報。寇連材從小就有正義感,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很不滿意,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支持光緒希望維新變法、圖強求富、救民於火的想法。所以,他不僅不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後來,寇連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邊當差。每當看到慈禧的種種醜惡行為,心中更加不滿,幾次向慈禧勸諫,遭到呵斥,這使他更加憂心如焚。

(圖)宦官的起源宦官的起源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績,慈禧卑躬屈膝,竟然下命讓清政府與日本在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主權進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裡。康有為、梁啓超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提倡變法維新,得到光緒皇帝支持。以慈禧為首的頑固保守派卻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國舉債,以交付賠款來供個人享樂,置國家與人民於水火之中。寇連材進一步看清了慈禧的嘴臉,憂患著民族的危亡。強烈的愛國心,驅使著他下定決心,以死向慈禧進諫。光緒22年(1896)2月初十的早上,他跪在慈禧的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著美夢的西太后,被哭聲驚醒,怒容滿面,厲顏喝問:“哭的是哪門子的喪?”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么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呢?” 慈禧以為他在胡言亂語,一頓臭罵,將他趕了出去。

口諫不成,寇連材下決心書諫。他請了5天假,回到家鄉與親人們訣別,並拿出記事冊一本,交給小弟弟保存。回到宮裡後,他把平時的積蓄部分給了小太監們。在2月15日,他把早已寫好的奏摺交給慈禧太后。這個奏摺共有10條內容,其中包括:請太后不要攬政權,歸政於光緒;不要修圓明園,幽禁光緒;要顧及京師特大水災,立即停止擅自動用的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占領的台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腴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等。這些內容,字字飽蘸血淚,條條切中時弊,充滿憂國憂民之情,都是當時許多人決不敢說的話。寇連材居然寫進奏摺,直接送給慈禧,可見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

慈禧看過奏摺,暴跳如雷,一連聲地呼叫著,把寇連材抓來審問。慈禧起先懷疑奏折是寇連材受別人指使寫的。寇連材光明磊落地說是自己寫的,與別人無關。慈禧還不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