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客方言》著述之目的意義,以及今天應給予肯定的價值,是毫無疑義的。不過本書在民國初年由中山大學刊出後,尚未曾有人做過整理工作,作者在解釋詞義上存在不少牽強附會、證引迂迴、削足適履、引入玄虛之境等問題,均未進行訂正。這些,希望讀者閱讀時留心辨析。這裡還要指出的是,本書在引證經史古籍方面,原文亦有不少訛誤,比較明顯的在此次整理中都做了更正,不改動作者原文,只用“注”附在每卷後面。訛誤類型有:①引書篇名倒誤,如,“盛多日懺”條下引“詩柔桑”乃“詩桑柔”之誤;②錯引篇名,如,“以杖擊人日擎”條下引“公羊傳宣二年”,其實是“公羊傳宣六年”之誤;③誤引詩句作篇名,如,“釋肆”條下“詩敦弓或肆之筵”,句中“敦弓”應為“行葦”之誤;④引書原文增字減字現象更為普遍,常因引文減字而造成語意不明,如“釋地”引用《釋名》“丘宛宛如偃器”,少一“有”字,以致句子不完整,其原文是“有丘宛宛如偃器也”語意明確;⑤截詞取義,又不指明出處篇名,難以通順文義,如“釋草木”引文“詩或簸或揄,揄讀若由,故以之韻蹂叟浮”,此乃引自《詩·大雅·生民》第七章“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蒸之浮浮”等句而來;⑥尤其引用《說文》較為混雜,“段注”竄人正文,亦有其例,原文倒順亦為常事,即使引用原文又不說明所據版本,自取所需,致有釋義之微異,如, “畦謂之田唇畔”條下引《說文》“塍,稻田畦也”。據《集韻》、宋本《說文》則為“稻中畦也”,《韻會》作“稻中畦埒也”,段本《說文》作“稻田中畦埒也”,今本及《文選》“注”作“稻田畦也”;⑦引文雜糅,不能成句,如“釋言”引“伯棼射王,汰鞠,及鼓跗,又,繇軥汰輈,以貫笠轂”這段話,乃截取《左·宣四年傳》及《左·昭二十六年傳》雜糅而成,令人費解。諸如此類,因體例限制,不一一枚舉。閱讀時宜加注意,並參閱本注可也。
作者簡介
陳修,1936年11月出生,廣東梅州市蕉嶺人。副教授。50年代末畢業於甘肅師範大學中語系,一直從事大專院校中文系古典文學、古代漢語教學。曾任嘉應大學中文系黨支部書記,兼任中國古文獻整理研究室主任、客家研究所副所長等職。90年代社會兼職有第1、2屆客家聯誼會理事,梅州客家研究會副會長,梅州第1、2屆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香港首屆國際客家學會理事,廣東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廣東歷史人物辭典、廣東名勝風物辭典編委。1991年參編《廣東歷史人物辭典》,任《客家文化研究》、《客家研究輯刊》等刊物主編;承擔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項目“客方言點校”;出版的專著有《梅州市梅縣區客方言研究》;發表的論文有《“客家學”構建之我見》、《梅州市梅縣區客方言聲韻調確立意見》、《談客家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客家稱謂由來及客方言形成》、《客家稱謂新說》、《羅氏“客家源流考”與當代潮流》、《客方言的形成特點》等。
目錄
《客方言》序
《客方言》自序
《客方言》卷一
釋詞
《客方言》卷二
釋言(上)
釋言(下)
《客方言》卷三
釋親屬
《客方言》卷四
釋形體
《客方言》卷五
釋宮
《客方言》卷六
釋飲食
《客方言》卷七
釋服用
《客方言》卷八
釋天
《客方言》卷九
釋地
《客方言》卷十
釋草木
《客方言》卷十一
釋蟲魚
《客方言》卷十二
釋鳥獸
《客方言》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