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龍燈

客家龍燈

客家龍燈又稱龍舞,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動。內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塗色而成。舞龍者由數十人組成。一人在前用繡球鬥龍,其餘全部舉龍,表演“二龍戲珠”、“雙龍出水”、“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動作。

簡介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客家龍燈是客家人祈福消災的方式。其中能夠進入住宅的龍燈被認為具有某種神秘的法力,可以鎮宅驅邪、興利避害。客家民諺中有言:“龍燈入屋,買田造屋”,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對於龍燈的崇敬,把住宅中的龍燈視為“龍脈”。 因此,每年元宵前後,客家人都喜歡將龍燈迎入廳堂,通過鑼鼓喧天、金龍騰飛的表演來養護住宅的“龍脈”。

種類

龍燈的種類較多,按顏色分,有黃龍、赤龍、青龍等;按製作材料分,有用稻草扎的草龍,用竹片扎的篾龍,用布縫的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板凳龍等;按燈籠數分,以五節龍居多,還有九節龍,甚至有長達數十米的"長龍"。另外,在外觀形象上除了大家熟知的與想像中的"龍"相像的龍燈,我們當地的極少數村落還有舞"鵝公龍"的。這"鵝公龍"龍頭的額頭較高較突出,狀如鵝頭,且龍的身子是由各自獨立互不連線的若干只鯉魚狀的燈籠組成的。

習俗

客家舞龍燈 客家舞龍燈

在客家梅州,舞龍燈的時間通常在農曆正月十五的前三五天。安排在這個時間段,應該是兼顧了農村生活生產需要的,過了年後十天左右時間大家都要忙著做客(走親訪友),而出了元宵節就該操持農事了。因為我們本地沒有人會製作龍燈,所以要翻山越嶺去一二十里外的一個地方購買,謂之"請龍";到了正月十五下午或晚上舞龍燈活動結束時,又要"送龍",即將龍燈點燃燒成灰燼。"請龍"和"送龍"的儀式都很莊重,都在眾家老祠堂舉行,要在神台前擺放貢品,燃燭點香,敲鑼打鼓放鞭炮。

舞龍燈如同武術都有較為固定的"套路"。舞龍者手持木柄操縱燈籠,幾人協作完成相關動作,整套動作基本上是圍繞一個圓圈在進行。先是繞圈走,燈籠要不停地小幅擺動;然後龍頭帶頭髮力,帶動整條龍如波浪般滾動,一邊滾動一邊圍繞一個中心點轉動,這是舞龍燈最為經典的招牌動作,遠看猶如蛟龍過江追波逐浪,很有氣勢;再做模仿龍打滾的動作,中間那個舞龍三的要在其他人的配合下將手中的燈籠倒放(不可觸地),並從上面跳過去;接下來,再重複前面的動作,一次最多做四遍。當然,這些是基本動作套路,箇中變化還有不少。舞龍燈通常在屋外空地進行,表演完後,便進入主家的廚房下敬"灶神",從龍頭拔下幾根龍鬚放到灶頭上,以示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舞龍燈動作最難也是最精彩的是"雙龍齊舞"。若兩支舞龍隊恰巧碰在一起,或是外出的舞龍隊受到當地舞龍隊的邀請,便要上演"雙龍齊舞",同台競技。兩條龍相互引逗,你進我退,你翻我滾。此時,舞龍者精力要高度集中,特別是舞龍二以後的人要時刻注意領會舞龍頭者的意圖,共同進退,並做相關動作,否則稍有不慎,絆倒他人使得龍燈摔倒的事就在所難免了。此外,舞龍者還要留心腳下的鞭炮,防止被炸傷,因為舞龍的時候要放鞭炮,而"雙龍齊舞"時放的鞭炮更多,有些愛搞"惡作劇"的人偏偏喜歡把鞭炮扔到舞龍者的腳下。

說到舞龍隊,有必要介紹一下舞龍隊人員的構成。在農村,一支舞龍隊一般是由一個姓氏家族組建的。這套人馬由三部分人組成,舞龍的自然是重要部分,還有敲鑼打鼓的鼓樂隊和負責聯絡打爆竹收紅包的"理事"(相當於"經紀人")。舞龍隊通常在本族人家中巡迴演出,上路後時不時地敲敲鑼打打鼓燃放幾個爆竹釋放出信號,誰家想請舞龍隊過來表演(其實當地農村人心裡想的是祈福)也以打爆竹為信號,所以舞龍隊聽見誰家打爆竹了就徑直向那家人走去。表演玩後,那家人要表示謝意,包個紅包(金額不論多少),遇有盛情的人家還會擺桌請吃酒水茶點甚至招待吃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