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實驗中學創建於2000年8月,毗鄰宜興市龍背山森林公園,是由原江蘇省宜興中學國中部遷址創辦的一所公辦民營的寄宿制初級中學(現已無寄宿制)。其創辦有著不同尋常的時代背景。該校誕生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和廣大民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呼喚和熱切期盼中。秉承江蘇省宜興中學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經驗,清晰的理念,起點高,要求嚴,教風正,學風好。該校是宜興教育新的發展點、增長點。

基本信息

用餐措施

實驗中學操場 實驗中學操場
學校食堂人員 學校食堂人員
校內春天的優美環境 校內春天的優美環境
春天,學校內的海棠交織而落,璀璨奪目。 春天,學校內的海棠交織而落,璀璨奪目。

每個年級兩星期為一周期,一周早吃飯,一周晚吃飯,若上午第四堂課不在教室內上(如體育課、音樂 課),就按早吃飯標準。

早吃飯為11:25 晚吃飯為11:30

作息時間

上學時間 早上6:40~6:50左右到校

夏季:(5、6、9月)下午5:15放學

冬季:(10、11、12、1、3、4、)月下午5:00放學(每個年級是不同的)

放學課:一般是40分鐘,所以大部分學生是5:00或者5:15放學

放學延時:但是有時放學老師會有些通知,往往要晚5~10分鐘才能放學。

上課制度:體育課間不得去小店買食物,要按老師指定地點活動。 (小店現已拆除)

中午課:中午飯後有30分鐘上數學課或其他學科(根據各班情況規定)

午睡課:中午課結束後有40分鐘午睡時間

大課間:夏季全年級上午做操,初一初二下午做操,初三跳繩

冬季全年級跑步

有雨雪天氣時做5分鐘的室內操

學校簡介

二十一世紀是競爭和創新的世紀,競爭的核心力量來自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廣大家長熱切呼喚著優質教育。實驗中學藉助名牌學校的品牌優勢,不斷汲取新的教育思想,結合學校實際,確立了 “以人為本,作育英才”的辦學理念, “實施素質教育,強化基礎學科,培養創新能力”的辦學思路,“致力於孩子一生幸福和終身發展,培養優秀加特長的創造型未來人”的辦學目標,並始終以它們統帥學校的工作,全力打造學生嚮往,社會滿意的優質教育。學校已基本成為教育理念先進、辦學模式科學、教學實績明顯、發展前景廣闊,成為一所社會公認的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的初級中學,並不斷向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學校邁進。成為一顆閃耀在“教授之鄉”的璀璨明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現有教學班90餘個,師生5000餘名,高級教師40多名,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名,無錫市名教師1名,無錫市、宜興市以上學科、學術帶頭人20多人,無錫市、宜興市教學能手30多人。

2005年,學校再次搬遷到森林公園北側,學校占地面積為130畝,總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000萬元,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綜合教學樓、行政辦公樓、學生公寓、多功能師生餐廳(一、二樓學生用餐,三樓老師用餐)等各項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一應俱全,現已建成1000兆的校園網路系統,教師配備個人電腦,教室全部升級為擁有松下UIS91投影機,LUMENS PS300數字展示台的多媒體教室,為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構建了廣闊的平台。設有100座多媒體教室2隻,52座多媒體教室55個,120座多媒體會議室1隻,各專用教室齊全,學校還將繼續投資50萬元,進一步裝備電子圖書館。

學校根據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從思想品德、身體素質、特長能力、科學文化素養四個方面確定了學生應具備的八項基本能力: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1、美好的人格素養,遠大的人生抱負

2、寬廣的知識結構,獨立的自學思想

3、縝密的思考習慣,大膽的創新精神

4、較強的書寫功底,紮實的寫作表達

5、熟練的電腦套用,流暢的外語交際

6、突出的藝術特長,終身的體育意識

7、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身心發展

8、較強的自理能力,積極的競爭精神

學校2003年高質量通過了江蘇省示範國中驗收。學校的辦學成果和經驗相繼被《中華基礎教育》、《江蘇教育》、《江蘇教育研究》、《國中教學研究》和《無錫教育》等雜誌報導推廣。專題片《致力於孩子一生幸福和終身發展》在無錫教育電視台播出。

學校堅持依法治校、質量立校、人才建校、科研興校的辦學策略,承擔國家級課題2個、江蘇省級課題5個、無錫市級課題5個,宜興市級課題1個,在宜興市級以上發表獲獎論文有165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在宜興市級以上賽教中有33人獲獎,其中宜興市一等獎以上有16人次。

學校校本課程和各類學生社團組織生機蓬勃,我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碩果纍纍,在國家級比賽中有66人次獲一、二、三等獎,在江蘇省級比賽中有49人次獲一、二、三等獎,在無錫市級比賽中有61人次獲一、二、三等獎,在宜興市級比賽中有84人次獲一、二、三等獎。

學校榮譽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雙有活動先進集體、無錫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無錫市冬季體育鍛鍊先進學校、宜興市先進學校、宜興市德育先進學校、宜興市健康促進學校、宜興市教科研工作先進學校、宜興市文明食堂;2002年學校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中國少年兒童信息研究基地、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嘗試教學理論研究會的實驗基地、江蘇省中學考試研究中心基地、江南大學教學實習基地、《中學生報》蘇南地區宜興記者站。

校長簡介

杜達文,男,1969年11月生,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學會會員。

1990年參加工作,曾任宜城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樹人中學教務處主任、宜興市中國小教研室物理教研員。2008年8月調任宜興市實驗中學副校長。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踏實工作,積極參與各類賽教活動,分別獲得宜興市、無錫市、江蘇省二等獎,先後獲得宜興市、無錫市教學能手、宜興市科技英才、宜興市“又紅又專”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

校徽 校徽

校風: 求實 求精 求美

教風:從嚴 從活 從新

學風:自信 自學 自律

校訓:精深 精誠 進學 進能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校史

宜興市實驗中學是在江蘇省宜興中學國中部的基礎上創建的。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1928年2月2日—1928年10月:精一學社

1928年9月—1937年11月:私立宜興精一初級中學

1946年9月—1952年12月:私立宜興精一中學

1953年1月—1969年:宜興縣第二中學(1962年,遷至江蘇宜興農校校址)

1969年—1978年4月:宜城中學

1978年4月—1988年2月:宜興縣中學

1988年3月—1996年11月:宜興市中學

1996年12月—2009年9月:江蘇省宜興中學

2009年8月—:宜興市實驗中學

江蘇省宜興中學是由私立宜興精一中學發展而來的。民國17年(1928年)2月,宜興教育界人士呂梅笙、程伯威、路洞曾、程叔遠、錢鳳綰5人,在宜荊試院(今市政府招待所)創辦“精一學社”(用名無實)。同時成立了校董會,呂涵笙、徐悲鴻、沙彥楷、賈可柏等為校董,呂涵笙任主席校董,積極為“學社”籌措經費。同年9月,“學社擴展為私立宜興精一中學”,呂梅笙任校長。學校取名“精一”,是以書經“惟精惟一”的古訓二命名。學校創辦後,十分重視培育師生和諧進取,艱苦奮鬥精神,以“親愛勞動”為校訓,並在禮堂前掛了一副對聯:“親其師,愛其友”,“勞乃體,苦乃心”,作為師生的行動準則。五位創始人,身體力行,逐步形成了學校管理“嚴”,師生關係“親”,教學工作“實”的校風。到民國25年(1936年),學校發展為7個班級,學生300餘人。翌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被迫停辦。

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創辦人都回到宜興,共商復校事宜。成立第二屆校董會,徐悲鴻任主席校董,積極籌款修繕校舍,於1946年秋在原址復校,並擴展為完中。到1949年秋,有初高中10個班級,學生600餘名。當時學校中有青年團的秘密活動,在師生中發展團員,宣傳馬列主義和解放戰爭形勢,發動師生參加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政治鬥爭。

1949年4月24日宜興解放,精一中學獲得新生,廣大師生革命熱情高漲,先後有80多名學生參加軍政大學,西南服務團和地方政權建設。根據黨和人民政府對私立學校維持改造的方針,廢止了反動的“公民課”,開設了以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主的政治課;廢除了訓學制度,實行民主管理。1950年2月,校長呂梅笙調任宜興中學(後改為宜興縣第一中學)副校長,教導主任錢鳳綰提任為副校長。當時在師生中進行了土改、鎮反教育和教師思想改造運動。抗美援朝開始後,開展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連續有兩批學生參加軍事幹校,赴朝參戰,保家衛國。學校第三校董會史渭南任主任校董,積極支持學校生產自救,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創辦了紡織工場,並組織師生到城郊丘陵地帶墾荒種糧。1951年增設紡織科,招收高紡1班,初紡2班,招收90多名工農子女,免費入學。1952年9月高紡班併入太倉紡織學校,初紡班改為國中普通班。同時,學校成立政治輔導組,著重抓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宜興市實驗中學 宜興市實驗中學

1953年1月1日,學校由宜興縣人民政府接收為公辦,改名為宜興縣第二中學。1953年上級加派原和橋鎮人民政府鎮長吳鎮南同志來校任副校長(同年調中科院工作)。1955年又派黨員副校長李祥齋同志來校工作,學校單獨成立黨支部。1957年李調離,上級委派原丹陽縣文教局局長韓庭凱來校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自1955年以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學校規模迅速擴大。到1957年,發展到高中11個班級,國中18個班級,學生1200多人。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學校認真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各科教師以學習和運用《凱洛夫教育學》規範教學工作。1960年,學校被確定為省五年一貫制試點,認真貫徹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主,教學工作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原則,以“精講多練加強雙基”為改進各科教學的目標,逐步形成了“治學嚴謹,勤奮好學”的教風和學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同時學校重視勞動教育,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1957年辦起了農場、養雞場,1959年,又辦起耐火電瓷廠,師生每周輪流勞動半天,用工廠收益建造了26間房屋,購置了大批圖書,儀器和文體器材,並對全校1000多名學生免費供應課本和班級訂閱報刊。勤工儉學不僅培訓了學生的勞動習慣,而且對改善辦學條件和師生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二中的勤工儉學為宜興縣學校系統的一面旗幟。1962年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停辦,學校遷入農校校址(即至2019年的校址)。

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的前身是江蘇省公立宜興中學,系旅宦士紳任鳳采(鳳苞)、沙彥楷、賈士毅等於1924年10月創辦,校長為胡雨人。校舍初借用宜荊試院,次年冬遷至縣城南門外舊校場占地90畝的新校舍。當時,校舍造型別致,結構新穎,規模宏大,設備完善居省內各縣中學之首。1926年7月胡調離,校務先後由胡香泉、余其貞代理。翌年6月,學校成立全縣最早的共青團支部。同年8月,學校董事會聘請史乃康(中共黨員)為校長,並將學校更名為江蘇省公立宜興中山中學。同時添聘一批知名人士為教師(其中多數是共產黨員)。同年9月,中共宜興縣委批准成立中共宜興特別黨支部,這是全縣第一個中共學校黨支部。同年11月1日,在震驚大江南北的宜興農民秋收暴動中,由原來在宜興中學任教的萬益同志任總指揮,學校許多進步師生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秋收起義後,史離校,校務由臨時維持委員會主持,學校恢復原名。1928年8月,李玉彬接任校長。1930年秋,增招學制3年的初級陶工科1班。1931年秋學校改名為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將原有高中各年級學生分送到有關省立中學學習,增招職業技術教育班,國中普通科繼續創辦。1934年學校收歸省辦,改名為江蘇省宜興高級農業科職業學校。繼李玉彬後的校長先後有黃希同、安事農、馮明昊等。

抗戰期間,校舍被日軍侵占,成為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紅部”。

1946年2月,在原址復校更名為“江蘇省宜興高級農業學校”,同年6月1日,部分學生在“反迫害、反內戰、反飢餓”的愛國宣傳中,遭到縣警察局的非法拘捕,後經交涉迫使當局釋放被捕學生。翌日,全校學生舉行總罷課,抗議縣警察局非法拘捕學生的罪行。1948年後,有一批進步學生有的奔赴解放區,有的參加新四軍太鬲留守武工隊。這段歷任校長有唐進、錢筱坤。

1949年秋,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錢筱坤、王俊初任副主任。1951年秋,學校改名為蘇南宜興農業技術學校,謝冶英任校長。1953年學校改名為江蘇省宜興農業學校。1962年10月,該校遷入農校校址。歷史的變遷,校址的同一,校名的一致,終將江蘇省公立宜興中學與江蘇省宜興中學融為一體。

1965年9月蔣祖霖接替韓庭凱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學校規模為國中8個班級,面向國小招生的四年制農技班2個班級,高中6個班級,共16個班級學生近千人。1966年6月,全校師生被捲入“文化大革命”,1969年學校由宜城鎮管理,與原宜城鎮向陽中學(民辦)全並,更名為宜城中學。先後有王耕山、孫蓉仙、任振先、蔣祖霖為學校負責人。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又一次獲得了新生。1978年被確定為宜興縣重點中學,改名為“宜興縣中學”,蔣祖霖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吳寅芝、謝盛良為副校長,上級選調了一批骨幹教師充實教師隊伍。1980年,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下半年吳寅芝另有重用,胡錫祥提任為副校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在發展史上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通過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貫徹,發動和依靠全體教職員工,清除“左”的影響,撥亂反正,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把學校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為國家“四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上來,學校迅速走上正軌,並取得了顯著成績,1980年被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稱號。1984年11月,在中共無錫市委、宜興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調整了領導班子,蔣祖霖任黨支部書記,趙雲露任校長,狄進偉任副校長,實行校長負責制。1985年5月,趙調離,路繼斌任校長。1988年宜興撤縣設市,學校更名為宜興市中學1986年5月提任史久一為副校長,1991年3月調離,92年8月陸芝峻,徐熙鈴任副校長。1994年4月狄進偉調任宜興市第一中學校長。1990年7月教委黨委批准成立宜興市中學黨總支,蔣祖霖任書記,歐伯民任副書記。蔣祖霖退休後,路繼斌校長兼黨總支書記,歐伯民任副書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85年起高中發展為6軌,面向全市招生,國中穩定在6軌,在宜城鎮劃片招生,承擔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任務。1990年下半年起,高中又發展為8軌。到1997年,全校共42個班級(高中24班,國中18班),學生2345人,教職員工208人,成為建校70年來規模最大,師生人數最多的時期。為了提高辦學效益,為國家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學校領導班子遵循鄧小平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帶領全校師生進行了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一系列改革。推動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1991年11月,高質量地通過了省教委的驗收,成為省合格重點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黨的十四大召開,特別是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宏偉藍圖,極大地鼓舞了全校教職員工的政治熱情。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著眼於為國家培養跨世紀高素質建設人才全面打好基礎,在鞏固和發展深化學校內部改革成果的同時,把學校工作的重心轉入到教育現代化工程上來,確定了“創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的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為辦學目標,並制訂了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規劃。經過1995年—1997年三年的艱苦奮鬥,紮實工作,提前實現近期目標。1996年12月率先通過無錫市教委的評估驗收,成為無錫市基本實現現代化示範學校。同年12月9日,江蘇省教委發文批准將“宜興市中學”更名為“江蘇省宜興中學”。

70年來,江蘇省宜興中學走過了不平凡的創業與開拓,改革與發展之路,特別是2015至2018年來在各級領導、廣大校友和全市人民的關心支持下,加上全校師生的艱苦奮鬥,使學校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管理嚴格有序,師資隊伍日益加強,教育改革深入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達到建校70年來的最好水平。70年來,學校共培育了畢業生2.3萬餘人,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湧現出大批專家、教授、知名學者、國際名人,為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繼續和發揚了學校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求實、求精、求美”的優良校風,創造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辦學路子上開創開放性辦學的特色;在學校管理上創堅持改革的特色;在教學工作上創群體研究的特色;在校園建設上創教育性的特色;在教學手段上創現代的特色。學校先後被授予“宜興市文明單位標兵”、“宜興市科教興市創業獎”、“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先進集體”、“無錫市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中國小校長培訓考察實習定點學校”、“江蘇省電教示範學校”、“全國電教實驗學校”、“江蘇省模範學校”。1996年因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省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又高質量地通過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評估驗收。

2000年,由於宜興教育發展的需要,在江蘇省宜興中學國中部的基礎了,創辦了宜興市實驗中學,原址在交通便捷升的教育西路,升溪河畔,岳堤橋堍。由王俊同志任校長、黨支部書記。2005年易地新建,新的校園位於宜興森林公園風景區邊。學校占地面積130多畝,總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約10250萬元,擁有現代化建築群和一應俱全的現代化設施設備。幾年來:

注重文化引領。學校以“精進”為核心理念,以“精深、精誠、進學、進能”為校訓,打造文化品牌,引領學校發展。

注重特色發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辦學體制,低重心柔性化的管理機制,自主創新的學生管理,立體化的課程結構,和“整體建構和諧教學”的課堂特色。

注重隊伍建設。不斷最佳化師資結構,推進名師工程,現有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人,無錫市名教師1人,無錫市、宜興市級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18人,無錫市、宜興市教學能手38人。

注重科研增效。現有國家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4項、無錫市課題5項,近三年教師發表、獲獎論文計500餘篇,主編參編出版的教學專著達38部,其中,《一課三練》和《中考聚焦》叢書面世以來,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學校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嘗試學習研究實驗基地、全國少年兒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國和諧教學實驗學校、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無錫市德育先進學校、實驗教育標準化學校、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示範性學校。

截至2019年,全校師生員工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以“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實驗品牌”為主題,加快步伐,深化改革,向“努力把實驗中學辦成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典範”這一目標邁進。

註:課表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英語課

2010年,全國按劃區招生,實驗中學已經分南北兩個校區。

學校地址

南校區: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龍潭西路108號

北校區: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教育西路27-2號

校歌

宜興市實驗中學校歌歌譜 宜興市實驗中學校歌歌譜

宜興市實驗中學校歌,由時雪松作詞,孟文豪作曲。歌詞見下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