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1932年改名為公立武廟國小
1937年日軍入侵,學校被迫停辦,校舍被焚為廢墟。
1946年,在城北鎮重新建校,改名為城北國小。1950年,學校地處向陽路30號,更名為 宜城區中心國小。
1953年至1958年,大部分老師參加業餘進修,全縣教師業餘進修以城北國小的業餘進修小組作為試點。
1961年,根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學校增添了師資力量。至1962年,有教職員工26名,18個班級,940名學生。
1966年,學生“停課鬧革命”,教師外出串聯,教育工作處於癱瘓狀態,校內設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968年開始複課鬧革命,教育工作逐步正常。
1969年,宜城鎮民辦國小併入,學校規模擴大,有20個班級,35位老師,945個學生。
1976年秋季,學校辦“戴帽”中學,改名為宜興縣城北中國小。有45位老師,20個班級(國小14個班級,中學初一6個班),共1321個學生。1981年暑假後,中國小分開,分設為“宜城中學”和“城北國小”。城北國小同年附設幼稚園,3個大班,138個幼兒,6個幼兒教師。
1983年縣教育局定城北國小為宜城區中心國小,並逐步擴班。
1985年,全校共有23個班級(其中幼稚園3個大班),教職員工70人,學生1026人。興建禮堂1座,2層教育大樓1幢,3層教育大樓2幢,建有會議室、電化室、閱覽室、音樂室、中師函授室,體育運動場地等。
1986年銅峰水產國小2個班級併入城北國小。同年被評為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1987年被無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經無錫市教育局驗收為首批合格中心國小。1988年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自1961年至1988年的28年時間裡,一直由蔣春蕙同志擔任校長。
1988年至1996年學校由21個班級、1160名學生逐步發展到37個教學班級,基本形成了各年級6軌的規模,附設幼稚園6個班,累計有在校兒童2100人,教師145人。這期間是學校辦學特色不斷明朗的一個階段,舞蹈屢獲無錫市“百靈鳥”演唱會一等獎;中央教科所的“3.3.3”課題實驗取得顯著成效,學校多次被評為市、無錫、省乃至全國的“3.3.3”課題實驗先進單位;
1993至1995年連續三年獲得江蘇省珠心算比賽一等獎,1996年獲得全國二等獎。
1997年,學校啟動跨世紀校園改造工程,拆除了陳舊的禮堂、平房,由市政府投資80萬、鎮政府投入60萬、市教委投入20萬,廣大家長與社會各界、全體教師捐助60萬興建了一幢科技教育樓和教學大樓,至此,學校徹底走上了辦學的現代化道路,學校占地7373平方米,建築面積16853平方米,開設了電腦室、音樂室、舞蹈室、階梯教室和圖書室、語音室、自然科學試驗室等專用教室。
1998年科技特色教育引起社會矚目,當年被表彰為江蘇省科技特色學校,同時再獲江蘇省珠心算比賽團體一等獎。進入21世紀,學校辦學規模基本控制在40個班級、2000名學生、140名教師的規模上,主要開設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思想品德、綜合實踐等課程。學校在歷屆宜興市、江蘇省的數學競賽中保持了驕人的成績,連續8屆獲得市團體一等獎
2002、2003年均以全省總分第一的好成績獲得省團體一等獎。
2003年被表彰為江蘇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
2004年11月學校隆重舉行90校慶,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領導悉數到場祝賀。校友、世界檯球冠軍丁俊暉來校訪問
2005年隨著丁俊暉北京首次奪冠,自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到省、市各新聞媒體數十批次來校採訪,追蹤世界冠軍成材之路。
2006年至今的五年,學校走上了教育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期,開設39個班級,其中一年級6個班285人、二年級6個班254人、三年級6個班296人、四年級6個班299人、五年級7個班317人,六年級8個班393人,總計1845人,另外附設10個幼兒班,485名幼兒。全校有公辦教職工137人,契約職工37人,128名專任教師中擁有4名中學高級教師和92名國小高級教師,有20多人獲無錫市、宜興市級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稱號。本科學歷74人、專科學歷42人、中師12人。學校實現了光纖上網,有設施先進的電子閱覽室和電腦機房3隻,學生用電腦156台,教師實現人手一機,39個班級全部安裝了多媒體設備,學校先後投入百餘萬元資金添置了電教設備和器材,創建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環境,為此,2006年被評為全國信息技術教育先進單位。
學校歷任校長
解放後:
夏永熙、史熙、尹冠芳、沈義華、蔣春蕙、談赦平、儲富全、吳國平、陳克、潘國偉
學校地址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