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宜興善卷洞](/img/f/469/nBnauM3X4ADOxkzNzYTNxI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2U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從古到今,勝景似繡,遊人如織,歷代名賢雅士、文人墨客留下了一篇篇千古絕唱的詩文石刻。據史志記載,已被人們發現並命名的溶洞有近90個,真可謂“荊溪步步皆勝地,陽羨處處有洞天”。在目前已開發的5個溶洞中,尤以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為最古、最秀、最大,素有“江南第一古蹟”、“海內奇觀”之譽。流傳民間的美麗傳說,宜興悠久厚實的人文資源,給洞天世界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這些溶洞更是名揚四海。
自然氣候
![宜興善卷洞](/img/1/e3f/nBnauM3X4ADM5ADN0YTNxI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2U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景區特點
中洞
![宜興善卷洞](/img/7/290/nBnauM3XygzM5gjM1YTNxIDNyUTM4kDM0IDMxADMwAzMxAzL2U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上洞
上洞稱“雲霧大場”,又稱“雲洞”。上洞景觀豐富,有“倒影荷花”、“萬古雙梅”、“熊貓小居”等景點。“烏龍吐水”、“金雞獨立”景觀則是當年海水沖刷的痕跡,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證。上洞的奇妙之處在於“雲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內對流的空氣,造成了上洞與中洞的溫差,所以上洞的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23度左右。由於溫度和水氣所至,上洞又雲霧繚繞,觀賞上洞如臨天上人間,欲界仙都。
盤梯
連線中洞與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稱之為“盤梯”,為當年人工開鑿而成,全長105級。由於下洞水流沖瀉聲和遊人嬉笑聲、風聲等折射上傳,在通道的各層轉彎處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從上至下經“金鼓”、“風雷”、“萬馬”等門,遊人仿佛置身於金鼓齊鳴、風雷交加、萬馬奔騰的境地。
下洞
下洞別有韻味。洞天相接,懸崖飛瀑直瀉下洞,小橋流水潺潺歸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異獸,洞高寬暢,空氣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觀,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靈氣。
水洞
水洞即後洞,長約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漿在天上撐”,曲折蕩漾,天穹壓頂,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燈,如游水晶宮、地下長廊、天然博物館,引你凝思妙想,又曠神怡。水洞盡頭,自然亮光中“豁然開朗”四個大字印入眼帘,遊客頓時如朦朧中清醒過來,驚嘆不俗遊歷中的靈秀奇特。 出水洞,周圍有豐富淳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三國時期的“國山碑”、晉代的“祝英台琴劍之冢碑”、唐代的“碧鮮庵碑”;有始建於南齊的千年古剎善卷寺古景觀;有先人為紀念唐司空李蠙、宋相李綱、宋大學士李曾伯三人先後在善權寺求學功讀,後又都為修建善權寺、開發善卷洞作過貢獻而建的“三生堂”;有梁祝墓、李蠙、李曾伯墓和善卷洞重新修繕者儲南強先生墓;有名目繁多的觀賞植物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樹種等。據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中祝英台出生在善卷洞,梁山伯、祝英台曾生活、讀書在善卷。現善卷洞周圍仍有英台閣、祝陵村等梁祝故事中“十八相送”地方遺址。當地政府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恢復了善權寺圓通閣、設立了梁祝文化陳列館等,增加了善卷洞的看點,豐富了善卷洞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