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化成晚鐘

宜春化成晚鐘位於宜春市區西北郊、秀江北岸,海拔163米。被譽為"江南一勝"和"天然圖畫"。每當漁舟唱晚,牧笛催歸之際,古寺鐘聲,悠揚清越,迴蕩在寥廓江天,城郊內外,清晰可聞,給人清靜幽遠之感。宋代詩人趙善堅有詩曰:"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故稱"化成晚鐘"。


化成晚鐘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也許不是它那悠揚的晚鐘聲,而是一位叫李德裕的唐朝人和他的幾個弟子的故事。
公元835年,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在朝廷牛李黨爭中落敗,幾經遭貶而來到袁州做了一名長史,這位失意的朝廷命官無意於這樣一份閒職,乾脆寓居於城北郊的化成岩,終口讀書吟詩,修心養性。有袁州學子盧肇、易重諸人,慕其學問人品,常去拜謁問候,請教學業。後來,李德裕官復原職,重新當了宰相,盧肇、易重等人也分別於會昌三年和會昌五年前去赴試,結果,盧肇成了江西的第一個狀元,易重則成了江西的第二個狀元。蟾宮摘桂的喜汛頻傳,不僅讓世人驚嘆,也讓宜春人從古代一直自豪到了今天。
宜春人總是向五湖四海的朋友講述這個穿越千年而歷久彌新的故事。長久以往,李盧之誼作為一種典範,早已成為了一代又一代宜春人讀書人的期待。至今,“李衛公讀書處”的碑文仍然清晰奪目。
化成岩的名字始於何時,一直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五代十國時,一位雲遊和尚在此小憩,看到山雖蔥蘢,卻無奇石,便連夜從各地趕來鳳凰、仙鶴、虎、牛、馬、羊等,用手一點,讓其化成石頭。後人感念其點化奇石之功,便以化成名之。這多少有些臆想之嫌。另一種說法則是以李德裕點化成就盧肇等人的恩德,取名化成岩。又有 的說化成岩其實是叫花城岩,說的是王母娘娘生日那天,各路神仙紛 紛準備祝壽的禮品,只有神筆馬良得道之前家中貧寒,得道之後仍是一無所有,無禮可送,急得他團團轉。鐵拐李大仙見馬良無計可施,就給他出了個主意,畫幅山水畫相送。畫幅畫對神筆馬良來說當然不是什麼難事,於是,馬良就雲遊各地,遍訪名山大川,當他來到宜春時,發現化成岩這地方山清水秀,於是就把這裡的山水畫成一幅彩墨圖,當王母娘娘生日那天,獻給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一看大加讚賞,問馬良畫的是什麼地方,馬良就如實說了。王母娘娘說:“下屆也有這么美麗的地方,真難得,索性讓它錦上添花更好看。”隨即命仙女向宜春化成岩撒下無數的花朵,這一來,化成岩更加美麗,從此這裡就叫花城岩。後來,人們說走了音,把“花”讀成了“化”,是花城岩便成了化成岩。無論哪一種說法,人們都希望給這座小而幽雅的土山賦予更多的人文色彩。
自唐初有僧人在岩上建立開化寺以後。化成岩一直香火不絕。南宋嘉定年間曾因破敗而一度重修,但後又頹廢。直到清康熙初年,一個叫念融的僧人又將其重建,袁州知府李芳春題額曰:“贊化裁成”。從此,佛寺便改稱化成岩寺,一直延續至今。其後又有僧人募建了關帝殿、敬業堂、面壁軒等,悠遠的晚鐘聲遂又縈繞在秀江橋頭、袁水之濱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