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街101號,是全國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

地址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建館時間

1987年

鎮館之寶

蕭克關於冀熱察工作向軍委的報告手稿及軍委的回電抄件

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北京的博物館數以百計,零星散布在城中的各個角落。這其中有相當的數量,聚集在一些歷史背景強大、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就是這樣一個區域。區域內除了盧溝橋和宛平城的歷史遺蹟,還分布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和盧溝橋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宛平城正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於標誌全面抗戰開始的七七事變爆發原址,是全國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它偉岸、莊嚴。在青松的掩映下,開闊高聳的石階把參觀的人們引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迎面而來的群雕《銅牆鐵壁》瞬時使人熱血沸騰,館內八部分的展覽,將中國人民的英勇與頑強一一展現。歷歷在目的展品,激盪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胸懷!

1990年,曾在平西領導抗日鬥爭的挺進軍司令員蕭克將軍將他保存了近半個世紀的珍貴手稿交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他說“這些東西放在我自己手裡意義不大,放在紀念館不但有利於熱心研究抗日戰爭歷史的同志們,更有利於教育青年一代不忘戰爭災難,鞭策他們發憤圖強。中華民族強盛了才能不受外來侵略”。這就是1939年蕭克將軍闡述冀熱察挺進軍“三位一體”戰略任務給中央軍委的電報手稿。

為在冀熱察地區堅持游擊戰爭,創造游擊根據地,1938年11月25日,黨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同時成立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軍隊及地方黨政工作。蕭克同志與馬輝之、宋時輪、鄧華、姚依林等奉命著手進行各自工作。不久,即在清水召開了鄧宋兩支隊以上及地方縣級幹部會議。會上由蕭克傳達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安排部署了今後任務。這次會議上宣告成立冀熱察挺進軍,組成了以蕭克、馬輝之、伍晉南、宋時輪、鄧華等五人組成的軍政委員會,由蕭克擔任挺進軍司令。在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後,蕭克同志於2月份向軍委做了詳細的報告,報告分析了冀熱察游擊戰爭發展的形勢,提出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展平北”的“三位一體”戰略任務並得到中央的肯定。在這一方針指導下,迅速開展了冀熱察游擊戰。

這件藏品為長方宣紙,毛筆行草字,8頁。散頁,有裝訂痕跡,另軍委給挺進軍電報稿及1940年6月10日蕭克給軍委報告手稿,鋼筆藍黑墨水字6頁,共一組。

歷史淵源

蔣光鼐將軍的寶石戒指

一粒小小的石頭子能給人帶來平安,能使人化險為夷,聽起來,這是一樁不可信的奇聞。但抗日名將蔣光鼐將軍卻有一枚鑲有這種石頭的金戒指,人們美其名為“化險石”戒指。顧名思義,“化險”者,化險為夷也。在一·二八淞滬抗戰70周年紀念日,蔣光鼐將軍的子女把這枚寶石戒指捐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派出海軍陸戰隊向上海閘北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

當時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是以蔣光鼐為總指揮的國民政府軍第19路軍。第19路軍是單純的陸軍,兵員約3.3萬餘人,兵種單一,而日軍卻是海陸空協同作戰,號稱十萬精兵。日軍駐上海最高軍事長官、第一遣外艦隊司令官鹽澤幸一揚言:“上海一旦發生戰爭,四小時即可了事。”

面對日軍強兵壓境,蔣光鼐和他的第19路軍沒有退卻,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和影響下,他們抱著“為中華民族圖生存,為中國軍人爭人格”之決心,不顧國民政府的強烈反對,奮起抵抗。

在蔣光鼐將軍的沉著指揮下,第19陸軍將士英勇抗擊,一次又一次打退日軍。日軍大本營氣急敗壞,急忙換帥。鹽澤幸一不但沒能在四小時內結束戰爭,反而落了個被免職的下場。

正當第19路軍與敵人浴血奮戰之時,我國各界人士和海外華僑的支前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人們積極捐錢捐物,或親赴上海抗戰。當日軍的第一次總攻被第19路軍挫敗後,廣大華僑紛紛拍電報慰問,並希望“蔣(光鼐)、蔡(廷鍇)兩將軍繼續作戰,自當盡力籌餉”。這期間,有位歸國華僑崔某受人之託來到第19路軍60師後方辦事處,拿出一枚中間鑲嵌一塊橢圓形寶石的金戒指,懇請辦事處工作人員轉交蔣總指揮,以表達海外僑胞對他們領導第19路軍抗擊日軍的欽佩之情。戒指所鑲之石晶瑩光滑,發出一種奇異的光澤。

據崔某介紹,該石名“化險石”,產自非洲,當地部落發生戰爭時,多用鳥血噴塗箭身,中箭者見血即死,而佩帶化險石的戰士卻能幸免於難。所以當地人一向視此物為護身寶。這種石頭不易獲得,極其珍貴。蔣將軍為國守土,理當佩帶此石,以求逢凶化吉,化險為夷。這枚鑲著“化險石” 的金戒指寄託了廣大華僑對抗日愛國將領的至深愛護和對侵華日軍的無比痛恨之情!

鋼盔的見證

■國民革命軍第29軍戰士在盧溝橋事變時戴過的鋼盔

提到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家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他們在盧溝橋與日軍交戰的圖片。這個已被鏽蝕了的鋼盔就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戰士所戴的鋼盔。1985年建築公司修復宛平縣城牆時出土,橢圓帶沿的帽式,盔頂部缺損,整體鏽蝕。

1937年7月7日夜,駐北平豐臺日軍在盧溝橋附近借“軍事演習”之名,向中國駐軍挑釁,並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拒絕後,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進攻,並炮轟宛平縣城。中國第29軍奮起抵抗。以盧溝橋事變為標誌,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中國全國抗戰爆發。

第29軍作為全國抗戰爆發的首義之師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第29軍戰士在盧溝橋、宛平城七七事變時用過的鋼盔,成為了一個珍貴的見證物。

抗戰證明書

■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為漢斯·米勒出具的服務證明書

這張小小的長方形紙是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為漢斯·米勒出具的服務證明書。證明米勒大夫在1939年10月至1945年9月1日在十八集團軍衛生部服務,為少校醫官。抗戰結束,應米勒要求離職,準其離職,並表示感謝,特此證明。

此證明書一直由漢斯·米勒及其家人保存,後捐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漢斯·米勒(Hans Mueller)(1915—1994),內科專家,生於德國。1939年,24歲的漢斯·米勒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經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介紹,毅然遠涉重洋奔赴延安,參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1939年11月,隨印度援華醫療隊赴晉東南八路軍總部,在條件艱苦的太行山區為八路軍傷病員醫傷治病。1943年1月返回延安,先後在聯防司令部門診部和國際和平醫院工作。

抗戰勝利後,米勒打算借道蘇聯回國,這件文物就是他準備回國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為其開具的、在路上備用的信件,後因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未能成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米勒加入中國國籍,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研究治療B型肝炎等領域有突出貢獻。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他“傑出的國際主義白衣戰士”榮譽稱號。

鐵漢印章見證時刻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宛平城抗日紀念館

■戴安瀾將軍的鐵漢印章

這枚印章是戴安瀾在台兒莊戰役前後所刻,章的切面為正方形,篆書陽刻“鐵漢”二字,上部為橢圓形。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偉大勝利》展覽,戴安瀾之子戴覆東將此印章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面對亡國危險,戴安瀾憂心忡忡。為了救國家於危亡,他曾打算化名“戈揮日”,開展游擊抗日活動。“戈”乃“戴”之偏旁,保留戴姓之意,“揮日”二字則表達他對日作戰的勇氣與決心。台兒莊戰役期間,時任第73旅旅長的戴安瀾奉命率部參戰,對日寇極端仇視之時,他鐫刻此印,以激勵心智。“鐵漢”者,鐵打的漢子也,意指用鋼鐵般的意志和戰鬥力來抵抗日軍的侵略。

1942年,時任中國遠征軍第5軍200師師長的戴安瀾率部赴緬甸抗戰,於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殉國,時年3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