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朔

語出:宋 周密 《齊東野語·歷差失閏》:“蓋歷法有平朔,有經朔,有定朔也。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兩大兩小,此經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此古人常行之法。”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置閏》:“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閏,間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來,皆有定朔,則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基本信息

定朔是古代中國傳統曆法中,確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種計算方法,與平朔相對。這種算法的原則是,將太陽黃經和月球黃經相同(日月合朔)的時刻稱為“朔”,將含“朔”的當天稱為“朔日”,作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由於月行速度在一近點月內時時變動,日行速度在一回歸年內也有快慢,日月合朔就未必在平朔這一天,所以歷史上記載的日食或在上月的晦日,或在本月的初二。因此這種算法考慮了太陽運行和月球運行的不均等性,將含有真正“朔”的當天作為每月的開始,反映了真實的天象。
南朝劉宋何承天撰元嘉歷,主張廢平朔而用定朔,也就是以日月黃經相等的時刻定為朔,以這天為朔日。以日月黃經相差一百八十度的時刻為望,以這天為望日。之前用平朔雖然一大一小甚有規則,但和天象不符,用定朔則日食一定發生在朔日,月食一定發生在望日。太史令錢樂之和兼丞嚴粲等雖然認為元嘉歷優點很多,可以頒行,但提出批評:“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於推交會時刻雖審,皆用盈縮則月有頻三大,頻二小,比舊法殊為異。”請何承天考慮修改。員外散騎郞皮延宗也不贊成用定朔,最後何承天仍用平朔法。
梁朝虞(廣+刂)造歷主張“月朔以遲疾定具小余,有三大二小”,因侯景之亂,新曆未及施行。北齊信都芳私撰靈憲歷,用定朔,稱:“何承天亦用此法而不能精,靈憲若成,必當百代無異議者。”但曆法還沒完成他就亡故。
唐代以前的曆法都用平朔,只知道月有一大一小,何承天、劉孝孫、劉焯等雖然建議用定朔,但時人墨守舊法,驟創新法,扜格不入,難於實行。唐武德二年,傅仁均造戊寅歷才用定朔,後由於貞觀十九年九月以後,有四個月連續是大月,歷家認為不是平常應有的現象,所以又恢復用平朔。到了李淳風的麟德歷再用定朔,但作了進朔遷就的方法,以避免四個月連大的現象。之後定朔作為傳統曆法的基本算法,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