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目錄
中譯本序
第一章 無限觀念
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嗎
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獻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
第三章附言
第四章 對可知的、半觸知的、不可觸知的對象的崇拜
第五章 無限與規律的觀念
第六章 論單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無神論
第七章 哲學與宗教
附錄:專有名詞譯名對照表
……
序言
宗教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歷史現象,與社會物質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研究的宗教已經從沙龍走向社會,成為人們思考人文現象的重要熱點和視點,理解和研究宗教不僅成為一種必要,而且是一種必然。
對於傳統宗教進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種種關於宗教的理論和學說,早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裡就開始了。然而,把這種研究從依附於哲學和神學的從屬地位下解脫出來,使之變成一門獨立的、自成體系的人文學科——宗教學,則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
我們奉獻於讀者的這部《宗教的起源與發展》的作者麥克斯·繆勒,乃是世所公認的宗教學的奠基人,他的這部書則是他開創宗教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
用英國著名宗教學者埃里克·J.夏普的話來說:“在繆勒之前,宗教學領域雖然廣泛而且充分,卻是雜亂無章的。在他之後,人們看到這個領域已成為一個整體,服從於一種方法,簡言之,得到科學的處理。”人們對繆勒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為經過他的開創性研究,人們對宗教的研究才有了一個全新的格局。
首先,繆勒明確指出宗教學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質,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麼,它在人的心靈中有何基礎,在其歷史成長過程里遵循什麼規律”。他藉助語言學的經驗,建構了宗教學的科學框架。
他所理解的“宗教學”是由以下四個部分或四個層次組成的體系;第一層是材料層次,它應該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實和現象,如聖典、神話、風俗、語言、儀式等;第二層次是分類整理,按材料的血緣關係、對象關係、語言關係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層是比較宗教學;第四層是理論宗教學。其中比較宗教學與理論宗教學兩者的側重不同。前者的重點在比較,後者的重點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