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光

宋欽光(1891-1953),字敬軒,男,漢族,中牟縣宋莊村人。晚清貢生,清廷廢科舉行新學厚後,他又入新學畢業於河南省師範學校完全科。回中牟縣後,認縣立第一國小教員。

民國十一年,任中牟縣 教育 促進會會長。民國十二年,任縣勸學所視學。勸學所改稱縣教育局後,任督學。民國十八年,在中牟縣原清峰嶺高廟創辦中牟縣師範講習所,任所長。民國二十年,添員增班,擴大辦學規模,師範講習所更名為鄉村師範,宋欽光任校長。春季招生一班,稱甲班,校址乃在清峰嶺。同年秋季招生一班。稱乙班,在玉皇廟內。民國二十一年,創立中牟縣立初級中學,招生一班,學制三年,宋欽光任校長。

宋欽光 生活 態度嚴謹,不苟言笑。對師生要求嚴格,教師因故缺勤,他總是親自代課。學生違紀,他必究原委。常說:"教師一人缺一課,雖四五十分鐘,但學生人數眾多,所誤不知幾何,況光陰似箭,一顆千金,不能因私廢公,誤人子弟。”在他任校長期間,校風正,學風濃,教師非萬不得已,決不請假,學生違紀現象極少。

民國二十七年,日寇南犯, 黃河 決口。國民黨縣政府南遷鄭庵鄉賀莊,宋欽光臨危受命,接任中牟縣教育局長,面對敵人入侵,宋欽光除認真搞好教學外還組織青年學生示威遊行,高喊口號,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在時局動盪之際,克服重重困難,籌集資金,培養師資,整頓並增設完全國小和國民學校多處。民國三十年秋,增設師範班及民眾教育館,為我縣 學校教育 和 社會 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

宋欽光聘用教師,必經考試。凡送禮者,皆拒之門外。素日生活簡樸,不事奢靡,所有錢物,均用與興辦學校,周濟窮人,故家無餘資,當時縣政府視其家貧,送糧十數擔,以示幫扶,宋欽光堅辭不受。最後政府以獎勵的名義給他,他才收下。隨後,他將所獎之糧全部用於辦學。1941年,宋欽光從八崗縣政府辦事歸途中,遭劫匪綁架,搜遍其身未獲一物。後又到他家仍未能獲取物。劫匪悔嘆到:“白乾一場!知先生之名,不知先生如此清貧廉潔。”說罷十分敬佩,立即放了他。

民國三十三年春,全縣淪陷。八崗成立日偽縣政府。原國民黨政府職員大多投靠日偽政府,而宋欽光一身正氣,不入濁流。八崗日偽政府多次請他任職,均遭他拒絕。後又對他威逼利誘,他仍不為所動。日偽漢奸王在之請他參政,他拒絕說:“為虎作倀,堅決不乾。”保持了堅決的民族氣節。

中牟素有南北派系之爭,特別是抗戰勝利後,南團北黨之爭尤為突出。縣南有朱榮莆為首的三青團控制,縣北由閻介椒、朱光華為首的國民黨控制,兩派明爭暗鬥,長期不和。1947年縣政府由八崗遷回老縣城,在選舉出席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時,南北兩派圍繞各自推薦的人選爭執不下。最後事態發展到欲兵戎相見、一觸激發的地步,在形勢危機之際,縣裡請德高望重÷為人正派德宋欽光出面協調,在多次邀請之下,他才前往。經過他的努力,平息了事端,避免了一場血流事件。宋欽光在積極辦教育的同時,見家鄉風沙瀰漫,吞食莊稼,無人出面治沙。於是,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協調宋莊、冉莊、十里舖等五村村民,廣植林木,防風固沙,保護莊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被當地百姓稱讚。

中牟解放後,宋欽光回歸故里,以一個普通教師的身份,先後在信王村、羅宋村、宋莊村先後教書。1950年,應縣人民政府之邀,以民主身份出席縣人民代表大會。1951年,他患偏癱,足不能行。1953年5月,病逝家中,享年63歲。

宋欽光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在全縣享有崇高聲望,在當時與周淑珺、李培松、李國材並稱為民國四賢。歷任縣長均以師禮事之。原縣長白廷王宣稱之為“宋哲學”,羅天素譽之為“正紳”,教育界人士尊之為“宋老”,以示敬慕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