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上海戲劇學院播音主持系主任。現任國際藝術/科學/醫學嗓音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男高音歌唱家,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上海專家,上海市教育高地藝術嗓音與語音實驗室主任,國家級國語測試員,上海國際音樂節廣播音樂節目評審,中央電視台電視歌手大獎賽上海評審,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東方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特邀節目主持人,上海市政協特邀委員,上海市僑聯常委。榮獲中國優秀小說演播家、中國廣播劇最佳男演員、上海市藝術人才培養優秀教師獎等稱號和獎項。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宋懷強、汪蘇蘇、王沕、方之江組建了一個“重唱藝術小組”,這是中國通俗歌壇上第一個演唱組合,可謂開時代先河。曾演唱過包括國產卡通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在內的影視劇主題曲和唱碟50多項,演播大型歷史文獻小說《水滸》等十四部,參與過《大飯店》、《神探亨特》、《根》、《浮華世家》、《末路狂花》等400多部中外影視作品配音,800多集廣播劇的演播,演出包括《弘一法師》在內的各種舞台演出3000場次。
代表作品:《刑警803》苗震以及舊版中眾多人物、《弘一法師》、《日出東方》、《新寫長征》、《斯巴達克思》、《江南公子》等。教學:
編寫優秀教材《戲劇舞台發聲技巧》一本
編寫優秀教材《主持語言系列訓練》五本,現已編為一本。
主持基礎課程《嗓音技巧課》《國語水平測試課》
主持優秀課程《藝術語言表達表現課》
開創優秀課程《語體節目創作課》
教學改革:主持專業語言課程的一系列改革是宋懷強於1998年起進行的,他提出了主持教育的時代論、工具論、學科論、職業論、學位論、人文教育論。他提出了三級教育(學士—技術教育、碩士—理論研究、博士—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文化研究)的觀點,提出了嗓音訓練原生態化的理論,強調了開發人的潛能的重要性,倡導了主持藝術語言教學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劃清了播音與主持的語言形態的限別,進而強調所有語言課程必須公開展演的重要性。在語音計算機實驗室的實驗成果支持下,還提出了語音量化教育的方法和語音標準數位化的概念。在他的推動下,語言訓練課程出現了新樣式,如;人物演講、劇本朗誦、電視散文、靈異故事-----2004年他在語言教學課程中又闖出一條新路《語體節目創作》-----可謂全國領先的新課型、新課程。(著名記者:陳瑋妮)
2007年11月20日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學院宋懷強教授,《文匯報》的“學林”版發表了題為“跨語溝通: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跨世紀話題”的文章。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各自然語言中出現了不少帶“跨”字的語彙,如跨國經營、跨學科研究、跨文化溝通等等。我們的語彙中那些含有“跨”的詞語,大凡都隱含了“跨語溝通”這個過程要素。特別是“跨文化溝通”,缺了“跨語溝通”,那是不可思議的。
主要成就
宋懷強又獲“優秀廣播長篇連播節目類”大獎2008年1月28日
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學院的宋懷強老師連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電影華表獎”之後,2008年在國家廣播電影總局主辦的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評選中,又榮獲“優秀廣播長篇連播節目類”大獎。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2006年度專家評選中獲得一等創優文學節目獎。這是宋懷強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獲得的第十個國家大獎。
宋懷強1994年-2007年多次獲“五個一工程”獎、廣播劇創作獎、廣播劇最佳表演獎。讓我們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賀並希望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編輯:白水)
附:宋懷強老師近十多年獲獎紀錄——
1994年、1995年蟬聯中國廣播劇最佳男演員
1998年《半個世紀的鄉戀》獲國際大獎
1999年《日本慰安婦》獲國家大獎
2000年《APEC專題系列》獲國家大獎
2001年《巴黎世博會申辦專題片》獲國家大獎
1999年獲國際廣播藝術節“金編鐘獎”
2004年獲“中國優秀小說演播家”稱號
2005年獲“中國頂尖小說演播家”稱號
2006年《最長的一天》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最佳創作獎”
2006年廣播劇《走過冬天》獲全國比賽金獎
2007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電影“華表獎”
上海戲劇學院建校65周年慶祝晚會隆重舉行2010-12-02
在《挑戰主持人》節目中,宋懷強老師將四位上戲畢業的當下一線主持人——吉雪萍、施琰、豆豆、王冠和四位在校的播音主持專業學生分編兩隊,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比賽,通過四個關鍵字“65”
、“上戲”、“生日”和“祝福”表達了作為學生對學校的熱愛,全場氣氛熱烈,笑聲不斷。同時,全體同學在宋懷強老師的帶領下大聲宣誓:“今天我為上戲自豪,明天上戲為我驕傲”,祝福上戲“生日快樂”,當充滿力量的呼喊聲響徹劇場,每個人都感慨萬分。(文:著名記者陳瑋妮)
宋懷強蟬聯中國廣播劇最佳男演員獎2011-07-09由宋懷強演播的廣播劇《弘一法師》讓他再度蟬聯中國廣播劇最佳男演員獎。這是他自1994年以來,第三次獲得此項殊榮。(文:著名記者陳瑋妮)
2011年7月在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院大型情景朗誦劇《迴響·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