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雙廟村

宋家雙廟村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政府東6公里處,楊瓦公路從村內穿過。該村現有人口1400餘人。

基本信息

宋家雙廟村

宋家雙廟村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政府東6公里處,楊瓦公路從村內穿過。該村現有人口1400餘人。該村所謂“雙廟”之名,系由村西100米處一前一後兩座廟宇而來。前為龍王廟,後為平王廟。龍王廟系民間祈雨場所。平王廟係為祭祀唐朝被李世民封為平王的柳毅所建。寒亭區東部朱里鎮一帶村莊,至今仍流傳著“柳毅傳書”的神話故事。清乾隆年間濰縣知縣鄭板橋《懷濰縣》詩句中有:“隔岸桃花三十里,鴛鴦廟接柳郎祠”。“鴛鴦廟”即指此兩個廟。元朝時該村名仇莊,二廟建成後改稱雙廟村,後宋氏成為族望,遂改稱宋家雙廟村。《濰縣誌稿•氏族》載:明初大移民時,“宋氏一族由湖廣棗陽縣遷濰縣散居宋家雙廟、軍屯等村”。原平王廟院內有一鹹水泉,俗稱“海眼”。《濰縣誌稿•泉源》載:“泉口十餘尺,水與口平,深約三丈,每日潮汐,水即外溢,由廟門下流出,西入一小池,終歲不竭。”“海”是指其中之水鹹如海水,“眼”系方言“泉眼子”。“海眼”位於一土埠之上,為井狀,口徑約3米,11塊青磚圍砌,深8米,青磚壁。水自正南半圓形水槽流出,經廟門門檻流下,積蓄於土埠下一水灣中。無論旱澇,“海眼”之水總是汩汩潺潺,從無間斷。“海眼”的來歷,民間一說是柳毅的洗臉盆;一說是柳毅離龍宮回老家亓家莊之路徑。惜該泉於1974年乾涸,至今再無復涌。宋氏先祠位於宋家雙廟村內,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武狀元宋占魁認祖歸宗的家廟。據《宋氏新修祠堂記》碑載,宋氏先祠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早於宋占魁中狀元18年,碑記中沒有與此有關的記載。祠堂大門巍峨壯觀,壯嚴肅穆,有青石台階五級(現外露4級),大門兩側矗立著兩個旗桿石座,廟門正中有“宋氏先祠”門額,下雕“昭”“穆”二字。大門上方,懸有“狀元府”牌匾,三字蒼老雄渾,恢弘古樸。院內地面用青石板和古磚鋪成。兩株年逾百齡的古柏,樹身挺拔,虬乾曲枝,蒼黛扶疏,蓊鬱繁蔭。祠堂正房三間,兩邊各有一耳房,今耳房拆除。祠堂房頂用青灰小瓦陰陽扣合,蒼老古樸,渾如天成。房脊正中有一個斗大的“壽”字,兩山牆脊頂有龍形獸吻,山脊兩側各有三對吉祥獸,形象逼真,昂首天外宋氏祠堂大門閣樓房頂的布置一如正房,只是形制略小。宋占魁(1845~1906年),據《昌邑縣誌》載,是今昌邑市宋莊鄉王珂村人。據宋家雙廟村老人回憶和實物佐證,認定其原籍是寒亭區宋家雙廟村。相傳宋占魁中狀元後,回雙廟村住了十幾天,認祖歸宗,省親訪友。他自幼流落他鄉,寄人籬下,深知生活艱辛,在雙廟村逐一拜訪了族中長老和其他小門小戶,唯謹唯恭,輕仆簡行,深得村民擁戴。受他影響,村風淳正,鄰里謙和。據傳宋占魁曾在慈禧太后身邊擔任頭等帶刀侍衛,後外放任山西平陽參府、太原總兵。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期間力主抗戰。現宋氏祠堂院內東牆上,鑲嵌著兩塊石碑,一塊是《雙廟村信義團圍牆記》,另一塊是《宋氏新修祠堂記》[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