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服制度

宋代官服制度

宋代官服制度,是宋代帝王在建立政權後頒布的關於服飾制度的各項政令,其政治目的在於通過衣冠服飾嚴格等級制度,鞏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揚封建道德觀念,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主階級國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包括禮儀制度在內的政治制度成熟發展的時代。從皇帝到各級官員的服飾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物化語言和政治文化標記,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宋代的服飾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代的禮制史。同歷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樣,宋代服飾制度以“禮”為出發點的。

宋代官服

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喪服等。

祭服

有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體承襲唐代並參酌漢以後的沿革而定。

通天冠、遠遊冠服

通天冠服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結於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蟬為飾,與織成雲龍紋絳色紗袍,白紗中單、方心曲領(宋代的方心曲領是一個上圓下方,形似鎖片的裝飾,套在項間起壓貼作用,防止衣領雍起,寓天圓地方之意)、絳紗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帶,前系蔽膝,旁系佩綬,白襪黑舄。通天冠的形式,《三禮圖》所畫極簡陋,與實際相差甚遠,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圖中的東華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較接近實際,和敦煌石室唐鹹通九年刊本《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卷首畫王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相似,但宋代加了簪導和〓纊充耳。遠遊冠形狀與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沒有蟬紋了。

遠遊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蟬紋、余同通天冠,為皇太子所用。

朝服

由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白綾襪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員掛玉劍、玉佩。另在腰旁掛錦綬,用不同的花紋作官品的區別。著朝服時戴進賢冠、貂蟬冠(即籠巾,宋代籠巾已演變成方頂形,後垂披幅至肩,冠頂一側插有鵬羽)或獬豸冠。並在冠後簪白筆。手執笏板。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領是在中單上襯起一半圓形的硬襯,使領部凸起,宋代是以白羅做成上圓下方(即做成一個圓形領圈,下面連屬一個方形)的飾件壓在領部。

公服(即常服)

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幞頭,腳登靴或革履。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時服

在每年季節或皇五聖節,按前代制度賞賜文武群臣及將校的袍、襖、衫、袍肚(抱肚)、勒帛、褲等,用天下樂暈錦(燈籠紋錦)、簇四盤雕(將圓形作十字中分,填充對稱式盤鏇飛翔的雕紋的團花)細錦、黃獅子大錦、翠毛細錦(用孔雀羽線織出花紋)、宜男、雲雁細錦、獅子、練雀、寶照大錦(以團花為基礎,填充其他幾何紋的大中型幾何填花紋)、寶照中錦、御仙花(荔枝)錦等作面料,其中以天下樂暈錦最高貴。

宋代的甲冑

我國甲冑在五代時型式已規範化,北宋曾公亮著《武經總要》記載,甲冑形成定製,以甲身掩護胸背,用帶子從肩上系聯。腰部用帶子從後向前束,腰下垂有左右兩片膝裙,甲上身綴披膊(掩膊)。兜鍪呈圓形復缽形,後綴防護頸部的頓項。頂部突起,綴一叢長纓以壯威嚴。《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記宋代鐵甲,用冷鍛法制甲片聯綴而成,在五十步外用強弩射之不能射穿。

宋代命婦的服裝

宋代命婦隨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級,各內外命婦有褘衣、褕翟、鞠衣、朱衣、鈿釵禮衣和常服。皇后受冊、朝謁景靈宮、朝會及諸大事服褘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冊,朝會服褕翟。皇后親蠶服鞠衣。命婦朝謁皇帝及垂輦服朱衣。宴見賓客服鈿釵禮衣。命婦服除皇后褘衣戴九龍四鳳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並加左右各二博鬢(即冠旁左右如兩葉狀的飾物,後世謂之掩鬢),青羅繡翟(文雉)12等(即十二重行)外。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至1117年)規定命婦首飾為花釵冠,冠有兩博鬢加寶鈿飾,服翟衣,青羅繡為翟,編次之於衣裳。一品花釵9株,寶鈿數同花數,繡翟9等;二品花釵8株,翟8等;三品花釵7株,翟7等;四品花釵6株,翟6等;五品花釵5株,翟5等,翟衣內襯素紗中單,黼領,朱褾(袖)、襈(衣緣),通用羅彀,蔽膝同裳色,以緅(深紅光青色)為緣加繡紋重翟。大帶、革帶、青襪舄,加佩綬,受冊、從蠶典禮時服之。

內外命婦的常服均為真紅大袖衣,以紅生色花(即寫生形的花)羅為領,紅羅長裙。紅霞帔,藥玉(即玻璃料器)為墜子。紅羅背子,黃、紅紗衫,白紗襠褲,服黃色裙,粉紅色紗短衫。

宋代文人的巾帽

宋代文人平時喜愛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寬博的衣衫,以為高雅。宋人稱為“高裝巾子”,並且常以著名的文人名字命名,如“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也有以含義命名的,如逍遙巾、高士巾等。《米芾畫史》曾說到文士先用紫羅作無頂的頭巾,叫作額子,後來中了舉人的,用紫紗羅作長頂頭巾,以區別於庶人。庶人則由花頂頭巾,幅巾發展到逍遙巾。其與東坡巾相似的高裝巾子在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已經出現,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人《會昌九老圖》,描繪唐會昌年間李元爽、僧如滿、胡杲、吉頊、劉爽、鄭璩、盧真、張諢、白居易等九位老人在東都履道場相聚的情形,九位老人中,李元爽已136歲,白居易最小,也已74歲。衣服裝束為宋人野老閒居服式,與故宮博物院藏元趙孟頫所畫蘇軾像冊中的巾子衣著相同,巾子為高聳的長方形,戴時梭角對著前額正中,外加一層前面開叉的帽牆,天冷時可以翻下來保暖。蘇東坡所穿的就是直裰,領、褾、襈、裾均有寬襴,極為寬博,腰束絲絛,系宋人擬仿古代深衣及相傳“逢掖之衣”而成的服裝。

宋代官服發展

幞頭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廣泛,宋代的幞頭內襯木骨,或以藤草編成巾子為里,外罩漆紗,做成可以隨意脫戴的幞頭帽子,不像唐初那種以巾帕系裹的軟腳幞頭,後來索性廢去藤草,專襯木骨,平整美觀。《夢溪筆談》卷一說:“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直腳又名平腳或展腳,即兩腳平直向外伸展的幞頭。局腳是兩腳彎曲的,《東京夢華錄》卷九稱為卷腳幞頭,幞頭角向上捲起,白沙宋墓壁畫上有這種幞頭的樣式。交腳是兩腳翹起於帽後相交成為交叉形的幞頭,河北宣化遼墓壁畫有此樣式。朝天是兩腳自帽後兩旁直接翹起而不相交,在山西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有此樣式。順風幞頭的兩腳順向一側傾斜,呈平衡動勢,西安唐韋泂墓有此種樣式。此外,在蕭照《中興幀應圖》中差役頭上戴一種近似介幘與宋式巾子的幞頭,名為曲翅幞頭。另有不帶翅的幞頭,為一般勞動人民所戴。南宋時,太上兩宮壽禮賜宴及新進士喜宴,則在幞頭上賜插紅、黃、銀紅三色或二色的插戴,以示恩寵。江蘇金檀南宋周瑀墓出土一件圓頂硬腳幞頭,腳用竹條為骨,表面兩層紗,表紗塗黑漆,後緣開口施帶。山東曲阜孔府有宋式漆紗帽傳世,兩腳平施,以鐵為骨,固定於帽上不能脫卸,藏於仿照紗帽式樣藤編的帽盒內,帽的尺寸較小,為幼年人所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