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峰八寨”由雲山屯、雷屯、本寨、小山寨、吳屯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八寨中尤以與天龍屯堡一起號稱四大屯堡之一的雲山屯最完整地保存著石砌屯門、城樓、寨牆等古代軍屯防禦設施。
雲山屯深藏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七眼橋鎮雲鷲山峽谷中,寨前古樹濃蔭,兩山夾峙,山勢險峻,僅有一條盤山石階可進入屯門。屯門兩側依據山岩地勢砌成高六米、長十數里的石牆連線懸崖,並如長城般在兩側陡峭的高山上蜿蜒合圍。各顯要位置分布十四個哨棚(碉堡)。
一條東西向石頭主街縱貫全村,街兩側有高台戲樓、財神爺廟、祠堂以及老字號“德生昌”中藥鋪。數條彎曲的小巷巧妙地將各家各戶串聯起來,住宅、碉樓等大部分建築依山勢的起伏呈階梯狀分布於兩側山腰,整個村落布局、道路設施和院落結構絕妙地完成了三重封閉性防禦體系。
雲峰八寨是明初征南大軍屯駐的核心區。在方圓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綠水間,八個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當,既可各自為戰又能彼此為援,堪稱軍事防禦體系的傑作。 每個寨子都建有寨牆、碉樓,石頭外牆包裹著江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鱗次櫛比,巷巷相通、戶戶相連,既宜人居又利巷戰,被學者譽為“冷兵器時代的最後堡壘”。 八寨中的雲山屯、本寨,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築和民風民俗,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山屯還是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旅遊景點
雲山屯
雲山屯村位於西秀區七眼橋鎮,始建於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至今保存了大量的歷史建築,是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既保存有善於防禦工事的屯門、屯樓、屯牆、古街道,又有江南建築風格的門樓、窗室,磚碉、石雕、木雕渾然一體。歷經600年滄桑,當年隨朱元璋“調北鎮南”的明朝軍士的子孫後代們至今生活在這片具有“大明韻味”的土地上,延續著厚重沉澱的大明遺風。當日,由雲山屯村、本寨、九溪三地和剛落成的安順屯堡文化博物館匯成的雲峰屯堡文化風景區正式向遊人開放。 明代軍屯、商屯遺存的實物見證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安順雲山屯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2006年5月12日,安順西秀區政府等單位在七眼橋鎮雲峰景區隆重舉行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授牌儀式。
文化古街
明清一條街,這條全長大約六百餘米、寬約3到5米的古街,全部由青石板鋪設而成;這條並不太長的古街道,卻被歷史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這條街的前半段,主要的建築與風景人文都是以明朝的為主;中間的一段卻是清朝;而最後的一段則是民國及以後年代的了。在這條古街上,還有許多小巷巧妙地與各戶的三合院、四合院、碉樓等相連線,形成了攻防相濟的通道。隨著屯田制度的衰退,加上豪商富賈的湧入,這裡的商業貿易曾經繁榮一時;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華如夢,古韻猶存,布匹店、米店、藥鋪等遍布全屯,著名的“德生昌”中藥鋪遺址至今還在。這條古街道,隨地勢起伏,宛如一條玉帶,具有濃厚的明代江南建築風格;它記載了這條古街的數百年滄桑。古街上有大小店鋪數十家,主要銷售飲譽海內外的茶葉、蠟染製品、旅遊工藝品等。馬蹄形的鋪台,就是當年開鋪人家。此外,還有各種不同風味的小吃店和茶館,遊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食用,十分方便。古老的屯堡文化古街上,展現著她那迷人的風采,使她成為向海內外遊客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長廊。
本寨
安順市本寨是有名的“雲峰八寨”之一。雲峰八寨指的是本寨、雲山屯、雷屯、小山寨、章莊、竹林寨、吳屯和洞口寨,是八個典型的屯堡村寨,屬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所管轄,距安順城區十餘公里。
本寨作為安順市屯堡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它曾經是明朝征南時期一個武將的大本營;600年來,一直按祖訓要求,傳承著建築、衣著、飲食和節日等習俗,保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它古樸典雅,依山傍水,碉樓聳立,石房緊湊;是一處具有典型農耕生活情趣的小村寨。在本寨中,各家各戶是自成體系的封閉式“合院”建築,卻又以曲折的小巷連成一體。戶與戶有暗門相通,家與家有高牆相連,形成布局嚴謹、主次有序、結構堅固、易於自守的格局。
由於本寨是大戶人家選中的風水寶地,高宅大院較多,現存用粗大料石砌築的高層碉樓就有七座。宅院大門有雕鑿精美的垂花門樓,住居和天井有精緻的隔扇門窗、額枋、門簪;精雕的石礎、石地墁、石水漏、石門聯;“走馬轉角樓”上是屯堡女人挑花刺繡的地方……
走進本寨,在幽幽宛延的小巷裡,在高高屹立的碉樓上,欣賞這幅立體的“家自為塾,戶自為堡,倘賊突犯,各執堅以御之”的歷史畫卷;也可以在農家樂里品嘗綠色的鄉村美食,在清澈的小河裡浣足嬉戲,感受這份恬靜質樸的古鎮風情。
歷史
公元14世紀,元朝滅亡,朱元璋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統率江南將士三十萬大軍第一次“調北征南”,次年攻克雲南。雲南收復後,明朝為長久控制西南,鞏固邊陲,大軍選擇以“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順為中心駐紮下來。將士們就地屯田駐軍,除置官設衛外,推行屯田制度,使屯軍和家屬就此立寨安居。
洪武二十一年,明王朝又以“調北填南”的舉措,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徵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賈、犯官等遷來黔中,就地聚族而居,與屯軍一起,形成軍屯、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構成安順一帶獨特的漢族社會群體-安順屯堡。生活在這一社會區域的人,由於特定的歷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環境,特別的習俗民風,特有的藝術文化,他們居住的村寨特以帶軍事性質的屯、堡、官、哨、衛、所、關、旗等命名,統稱他們為“屯堡人”。
征南的將士與填南的平民帶來了江南獨具韻味的水鄉文化。這種文化與貴州獨特的文化發展成為別具風味、魅力無限的“屯堡文化”。時經600年的歲月滄桑,世代傳承的屯堡人依然恪守著明朝先祖們的文化生活習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被定格與此,形成了與周邊地區迥然不同的文化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