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伊藤博文(1840——1909年),長洲藩人,生於日本天保十一年,幼名利助,後改俊輔,又改博文,號春畝。生父為一農民,名林十藏。後過繼於下級武士伊藤家為繼子。幼年就學於松下村塾,崇信尊王攘夷思想。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實行樞密院官制,任該院議長。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日本召開行憲後的第一屆國會,伊藤博文任貴族院議長。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第二次組閣,對內壓制自由民權主義的政黨活動;對外擴軍備戰,積極準備發動侵略朝鮮、中國的戰爭和修訂同西方的不平等條約。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在伊藤內閣主持下,日本終於發動了侵略朝鮮、中國的甲午戰爭。
戰爭爆發後,伊藤博文受到列席大本營會議的恩寵。在整箇中日甲午戰爭的過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營作出的重大決策,他無一不參與,並且出謀畫策,親自作出重大決議,對於整個戰爭起了決定性作用。
伊藤博文不僅是一個狂熱的侵略分子,而且同時也是一個謊言家。在中日開戰、旅順屠殺等問題上竭盡顛倒黑白、賊喊捉賊之能事,利用各種無恥手段欺騙世界輿論,粉飾日本的侵略戰爭。伊藤博文不僅是在幕後制訂重大戰略方針的決策者,而且曾兩次充任日本政府的和談代表,通過談判取得戰場上得不到的侵略權益。1895年4月17日,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和中國和談代表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在談及台灣問題時,伊藤博文要求一個月交割,李鴻章認為“一月之限過促”,要求展限兩月,並雲“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道“尚未下咽,飢甚”,一句話,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兇殘貪婪的本性。
戰後,因為在甲午戰爭中侵華有功,伊藤博文晉升侯爵。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組成第三次伊藤內閣。三十三年組成“立憲政友會”,自任總裁。同年十月,組成第四次伊藤內閣。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再度出任樞密院議長。日俄戰爭後,日本徹底霸占了朝鮮,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統監,於1907年迫使朝鮮政府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朝鮮完全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明治四十三年(1909年),伊藤博文第三次出任樞密院議長。同年十月,為解決日俄爭端,到中國東北與俄國財政大臣談判,10月26日在哈爾濱火車站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擊斃。
事件經過
伊藤博文是甲午中日戰爭時期的日本首相,強迫中國政府簽定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他也是侵占朝鮮的元兇,從1906年起任日本駐朝鮮統監。1909年10月底,伊藤博文前往中國哈爾濱,準備就最後吞併朝鮮一事與俄國官員舉行會談。致力於朝鮮獨立運動的“斷制同盟”盟主安重根決定去哈爾濱刺殺伊藤博文。
10月26日清晨,安重根踏著積雪,,沉著地向哈爾濱火車站走去。 他頭戴鴨舌帽,身穿灰色呢短大衣,背著一隻皮包,脖子上掛著一架照相機,一副記者打扮。在大衣的左側內袋裡,藏著一支日制左輪手槍。這時的哈爾濱火車站可謂戒備森嚴。在幾個進口處,俄國憲兵正仔細地盤查著每一個人。安重根擺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加在一群記者當中,順利而巧妙地通過了檢查,來到站台。9時30分,伊藤博文的專列徐徐駛進火車站。 俄國軍樂隊立即高奏迎賓曲, 儀仗隊持槍立正,準備接受檢閱。安重根迅速向前擠去, 來到俄國儀仗隊的後面。他清楚地看見一個短須黃面的矮小老頭, 正志得意滿地走下火車, 同迎上去的俄國官員招呼、寒暄。接著,這小老頭面帶微笑,向歡迎人群頻頻揮手。
“此人必是亡朝元兇伊藤博文老賊。”安重根斷定,他的手向大衣的左側口袋伸去。當伊藤博文正要檢閱儀仗隊時,安重根果斷地從人群中衝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拔出手槍,迎面向伊藤博文射擊。“砰”,隨著一聲槍響,伊藤博文中彈,他身子一震, 向右一斜,打了個趔趄,險些栽倒,一股鮮血從胸口噴出。頓時,周圍的喧鬧聲和鼓樂聲戛然而止。人們半張著嘴,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面驚呆了。 “有刺客!”隨著一聲呼喊,醒悟過來的人們亂成一團,尖叫聲和刺耳的警笛聲充斥著站台。 “砰、砰”又是兩聲槍響,兩顆子彈飛出安重根的手槍,徑直射向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應聲倒在血泊中。
人們驚魂未定,一雙雙恐慌的目光集中到安重根身上。只見他右手握著冒煙的手槍,左手高擎一面用鮮血書寫的“獨立自由”字樣的朝鮮國旗,大義凜然。 他絲毫沒有逃脫的意思,而是衝著俄國士兵高呼三聲“朝鮮獨立萬歲!”半小時後,伊藤博文斃命。後來,俄國當局將安重根引渡給日本政府。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時,安重根從容登上絞架,英勇就義。
罪有應得
1909年10月26日日本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在抵達哈爾濱時,被朝鮮愛國者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生於1841年,出身於武士家庭,1885年當日本首相,1888年任樞密院議長,1890年起為貴族院院長,1900~1903年以元老身份領導立憲政友會,1905~1909年是駐朝鮮總督。在19世紀90年代是日本政府中最有權勢的人物。1894年甲午戰爭,他是罪魁之一。日俄戰爭後,日本不僅取得在我國東北的許多權益,還獨占了朝鮮。1905年11月17日強迫朝鮮簽訂條約,日本在朝鮮設立統監府,首任統監就是伊藤博文。1907年7月19日,伊藤博文逼迫朝鮮高宗退位,7月24日,又逼迫新王純宗訂立協定,使朝鮮一切內政大權都落入日本手中。8月,又解散朝鮮軍隊。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帝國主義利益,在朝鮮實行殖民統治,對朝鮮人民的反抗,則實行血腥的鎮壓。
他的罪惡,引起朝鮮愛國人士的強烈憎惡。安重根是朝鮮的反日愛國志士,生於1878年,在民族危亡中成長。目睹國家命運危在旦夕,內心十分焦急。曾懷著愛國之心,前來中國上海,上訪曾任朝鮮高官的閔泳翼,三遭拒絕;又鼓動朝鮮富商徐根相,也未有成果,只好返回祖國,以教育救國。1907年來到延邊,以後又去海參崴,組織義勇軍,安重根任中將參謀。1908年6月回國,開展反日武裝鬥爭,曾多次重創日軍。以後因隊伍分散,遂被日軍各個擊破,安重根只得返回海參崴,從事抗日宣傳,重新建立抗日武裝。
1909年9月,伊藤博文作為日本政府特使,前去哈爾濱與沙俄政府秘密會談,商議瓜分中國東北,取得沙俄對日本吞併朝鮮的諒解與支持。安重根與同志商量,決定刺殺伊藤,警告日寇,為國雪恥。9月26日清晨,安重根帶上一把手槍,前去哈爾濱車站。9時許,伊藤的專車進站,下車後在沙俄政府代表陪同下,檢閱了儀仗隊,並與歡迎者一一握手,這時安重根躲在列隊歡迎的沙俄士兵後面,掏出手槍向罪惡累累的伊藤博文射出復仇的子彈,伊藤身中四彈,不久斃命,罪有應得。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等人也身負重傷。安重根當場被捕。
安重根的正義行動,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佩,朝鮮和各國進步團體紛紛致電沙俄政府,要求不引渡安重根給日本。但沙俄政府卻於當夜就將安引渡給日本駐哈市總領事館,不久,移至旅順監獄。在獄中,安重根遭受種種酷刑,仍堅貞不屈。1910年2月14日,日帝對安進行公判,判處他死刑。3月16日上午10時,安重根身穿簇新的民族服裝,昂首挺立於刑場,高呼三聲“大韓獨立萬歲”,英勇就義。
伊藤博文
小“禍害星”
小“禍害星”
1841年10月16日,在日本長州藩(今山口縣)熊毛郡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中,一個弱小的男嬰降生了。當時誰也沒有預料到,這個不起眼的小生命日後將會左右日、中、朝三個國家的命運,震撼整個世界。他就是曾經四次擔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七歲時,他的父親就負債累累,不得不外出工作,把博文寄養在岳父秋山長衛家。博文身材弱小,但是聞名遐邇的小“禍害星”。孩子們經常分成兩隊做軍事遊戲,而博文就會是其中一隊的隊長。初冬時節,他率領一隊人馬在作戰中失利,為了扭轉局面,他把對方誘入乾枯的蘆葦叢中,然後跑到上風的地方放起了火。結果可想而知,博文的外公不得不替他挨家道歉,“敵軍家屬”談起這個小“禍害星”就會面帶懼色。
維新志士
維新志士
伊藤博文的青年時代,接受了當時最進步的“尊王攘夷”的思想,參與到明治維新的浪潮中,成為維新志士。這段時間,他曾多次參與暗殺活動,進行“倒幕運動”。後來又接受了長州藩的密令赴英國學習海軍,時年22歲。在留英的第二年,長州藩與英國開戰,他們知道無法與這些強國硬碰硬,因此趕回日本,試圖阻止事情的發生,但是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長州藩最終與英國人簽訂了賠款的條約。不過在伊藤博文等人的斡旋下,長州藩與倒幕的另一大藩薩摩達成了聯盟,並且取得了英國人的支持。最終“倒幕運動”獲得了成功。在這一過程中,伊藤博文等維新志士功不可沒。他們可以說是日本維新運動中的元老級人物。
日本的“李鴻章”
日本的“李鴻章”
日本“倒幕運動”之後,參與推翻幕府統治的各藩的藩主仍然是大權獨攬,伊藤博文最先明確提出了“廢藩置縣”的口號。之後,他一直致力於日本的“洋務運動”,主持修建了日本的第一條鐵路;出訪美國,研究美國的財政制度,向政府提出報告和建議,以他們的報告和建議為基礎,維新政府建立了金本位制、銀行制度和公債制度等,開啟了日本金融的近代化之門。隨後,他又出訪歐洲;回國後,任參議兼工部卿,支持大久保利通推行“殖產興業”等資產階級改革,推動工業的現代化。1878年,伊藤博文才37歲,就擔任參議兼內務卿,執掌明治政府權力中樞,隨後進行了國會開創運動,改革官制,起草憲法,建立內閣制,並且成為首任首相,翻開了日本政治新的一頁。幾乎同時,中國的李鴻章也在進行類似的洋務運動,這兩位中日兩國的洋務先驅在十幾年之後的甲午海戰的對抗中,檢驗了各自的努力成果。兩位人物的對比令人感慨萬千。1895年春天,作為中日兩國代表的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私下裡見面時,伊藤博文曾嘲弄李鴻章,說:“我曾經告訴過您要進行改革,否則我國會後來者居上,現在看看結果如何?”李鴻章無奈地說他不是不想改革,而是在當時中國的環境下無法實現。伊藤博文表示同意,並且說,如果兩人換一換位置,李鴻章在日本一定幹得比他好。
中朝兩國的罪人
中朝兩國的罪人
伊藤博文當然不是世界主義者,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以日本的民族利益為出發點的,而他們自己的這種利益的贏得是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的,這就是那個時代弱肉強食的理論。1894年7月,日本主動挑起甲午戰爭,伊藤任戰時首相。“攻占威海,略取台灣”的作戰方針,就是他提出的。而《馬關條約》的底本及其苛刻無比的條款也是由伊藤圈定的。 日俄戰爭後,他迫使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在漢城設立統監府,並且任首屆統監。在他剛到任的時候,朝鮮朝廷準備了最隆重的禮節迎接他,並且打算投這位風流宰相所好,在宮中的遊園會上準備了美妓的舞蹈。但是這位新統監並不高興,而是做了一首詩,隨後揚長而去。詩云:“花明柳暗春三月,昌德宮中太極亭,娼婦何知軍國變,無心歌舞不堪聽。”無疑是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的翻版。他表現得既要警告傀儡政權,又似乎有幾分同情朝鮮的人民。其政治手腕可見一斑。而他在朝鮮掠奪時,恐怕卻絲毫沒有考慮到他還是朝鮮人民的“代表”。朝鮮人民對他的仇恨,最終化為安重根射向他的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