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色
十三丈,九級八面,意為安福文風要長久發旺,塔名就叫“東山文塔”。
歷史
當時,周瑜駐軍於巴邱(今峽江)。安福是贛西要地,距巴邱二百里,離湖南茶陵二百里。如若安福失守,駐紮在湖南的蜀軍,就可以從背後攻擊巴邱的東吳軍隊大本營。因此,周瑜便指派沉穩忠厚的大臣魯肅,前往安福監軍。魯肅來到安福不多久,果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一天,魯肅登上城東的蒙崗嶺,察看安福的山川地理走勢。只見縣城西有天台,東有鳳山,南有龍岡,北有玉箱,瀘水猶如腰帶,從城東繞過,於是嘆道:“龍岡鳳山,狀元文章!安福必出英才。”陪同魯肅視察的一位風水大師聽後,微微一笑,對魯肅說:“大人果真好眼力,但缺少一支筆來寫狀元文章啊!”風水大師之意是要在安福縣城的東面,蒙崗嶺下,建一座高塔,拴住安福的龍鳳龜
麟等風景佳勝,以防風水流失。魯肅一 聽,正合己意,便說:“先生此言極是,地方文風,關乎我東吳的千秋大業,一定要建好此塔!”遂決定此塔要建十三丈,九級八面,意為安福文風要長久發旺,塔名就叫“東山文塔”。
然而造這樣的高塔,工匠們見都沒有見過,不知怎樣辦才好。一天傍晚,一位銀須白髮的老人來到工棚,只見他肩背一隻青布袋,一頭放墨斗,一頭放曲尺。領工師傅一見,知道是同行老匠來了,忙讓座倒茶,請教起來。老人說,他姓魯,從山東來,與魯肅不同姓,也不同宗。一席話,說得領工師傅糊塗起來,明明姓魯,又說不與魯肅同姓,這老頭真怪,看來不是個等閒之輩。領工師傅連忙拿出圖樣,請白髮老頭審查。老頭一看,微笑點了點頭。領工師傅一見,知道有辦法了,連忙設宴款待。酒肉飯菜擺滿了一桌,老頭坐到了上席。領工師傅一想,今天碰到了高人,應請魯肅大人出席,於是親自到隔壁衙署去請。不一會,魯肅來到工棚,一見,那老頭不見了,只見桌子上堆著滿尖滿尖一碗飯。領工師傅大怒,說:“這老頭雞鴨魚肉放著不吃,還把飯倒在桌子上,真沒良心!”魯肅仔細一看,飯堆正中還插著一根筷子,筷子頂端倒扣一隻酒杯,忙說:“大有文章,大有奧妙!”接著,命領工師傅扒開飯堆,發現飯堆里的那根筷子,被分成九節。這下,魯肅默出神來,對領工師傅說:“這九節斷筷子,好比九節塔身,酒杯好比塔頂,這滿堆飯就是黃土!”領工師傅聽魯肅這么一說,一拍腦袋,高興地叫道:“有了,有了!這個辦法好!”隨後指揮工匠,按照老頭的辦法,建好一層,將土堆好成斜坡,又建一層,再堆土,再建一層又堆土……就這樣直至第九層,安上千斤塔頂,最後逐層裝修粉刷,向下逐層挖掉黃土,東山文塔就這樣又快又好地建成了。塔建好以 後,魯肅設宴招待工匠。席間,領工師傅向魯肅說起那個白髮老頭姓魯又不姓魯的故事,魯肅一聽,便說:“你有眼不識泰山,這是魯班仙師啊!”原來,魯班本叫公輸班,因是魯國人,又叫魯班。
從三國時期到今天,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但始終抹不去的是人們對歷史的記憶,魯肅在安福和魯班幫忙造塔的故事也載入史冊被後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