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福縣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於2002年10月由原安福縣文化局和安福縣廣播電視局合併成立。內設人事秘書股、文化藝術股、社會宣傳管理股、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管理辦公室4個股室,下轄縣廣播電視台、縣廣播電視有線網路中心2個副科級事業單位,縣文化廣電稽查大隊、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博物館、縣電影公司、縣文工團6個股級事業單位及19個鄉鎮文化廣播電視站,全系統在職幹部職工248人。發展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一是更新設備,提高節目質量。2000年12月,經縣編委批覆成立了由原縣人民廣播站、縣有線電視台和縣差轉台三台合併的縣廣播電視台。建台以來,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添置非線性編輯系統、5台數字攝像機和播放設備,最佳化配置,進一步改善節目攝錄播質量。二是把握輿論導向,提高宣傳質量。縣廣播電視台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辦好辦活《安福新聞》的同時,開闢了《武功焦點》、《以案說法》、《健康語絲》、《天氣預報》、《每周一歌》、《點歌台》、《有線影院》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民眾的專欄。該局每年向中央、省、市台上稿達1000多篇,各級內部刊物信息100多篇,充分發揮了廣播電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用,為宣傳安福提供了輿論支持。三是克服資金困難,大力發展廣播電視網路事業。自1993年10月1日開通有線電視以來,網路節目傳輸套數由最初的8套、13套、16套發展到現在的31套模擬電視,由最初的單一傳輸有線模擬電視發展到現在既傳輸有線模擬電視,又傳輸30套有線數位電視節目,同時還開展了廣電寬頻網際網路、IP電話、VPN專網等增值業務。2001年12月成立縣廣播電視有線網路中心以來,先後共投資800餘萬元,對全縣城鄉廣播電視網路進行光纜升級改造,架設光纜 400餘千米,架設完成全縣19個鄉鎮的光纜桿路,其中開通了19個鄉鎮、3個大型企業和1個縣工業園區的廣播電視光纜信號,使城鄉居民共享同等質量的節目源,並與國家、省、市光纜幹線網聯通,進一步鞏固和推進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的開展。全縣有線電視用戶由最初的不足10000戶,發展到目前的30000多戶,擴大了我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四是依法行政,加強行業管理。嚴格執法,堅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建設,每年都開展對文化廣電市場的集中整治行動10多次,促進市場的繁榮和健康。文化事業發展蒸蒸日上。一是文藝創作者們根據身邊的人和事,創作出大型報導劇《親民鄉長》、舞蹈《大山魂生死情》、《酒里的歌》、《南鄉女》、《年耙耙的歌》以及小品《母親淚》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享譽省市的優秀文藝作品,並獲得省市有關大賽獎勵。二是對我縣境內的孔廟、東山文塔、洞淵閣三大名古建築分別投資55萬元、120餘萬元、3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進行保護、搶修,修復後的三大名古建築達到專家原樣設計標準,豐富了安福的人文景觀,並以其美奐絕倫的姿容,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萬餘人次。三是克服資金困難,發展基本業務。縣圖書館每年都要從事業費中擠出資金購買各類報刊、書籍,現有藏書約11萬冊,2002年又建成一座電子閱覽室,被文化部授予“全國二級圖書館”稱號;縣博物館通過各種途徑收藏文物,現館藏各類文物1676件,其中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72件,一般文物1544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3處,被定為“吉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堅持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每年贈送各類書籍近1000餘冊給農民朋友,組織1000餘場優秀電影和科教片下鄉放映,送戲200餘場進村演出,既豐富了農村業餘文化生活,又學習到了農業科技知識。
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加強。1993年縣圖書館通過各級財政撥款和自籌資金55餘萬元建成一座建築面積2300㎡,集辦公、閱覽、藏書為一體的四層綜合樓;1997年該局投資200餘萬元,興建一座建築面積約2800㎡,融辦公、節目采編播機房、商業為一體的標誌性建築——廣播電視大樓;2001年縣文化館、縣電影公司利用招商引資建設文化商城之際,分別用占地面積1200㎡和2900㎡的舊館舍置換建築面積約640㎡和1300㎡的辦公場所和影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