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橋[都江堰橋]

安瀾橋[都江堰橋]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明代末被毀,清嘉慶八年(1803),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

簡介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建立在岷江上,全長320米。最早稱繩橋或竹藤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 “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安瀾橋 安瀾橋

安瀾橋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何公何母橋”等,明代末被毀,清嘉慶九年 (1804),何先德夫 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安瀾橋 安瀾橋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 《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傳說故事

安瀾橋 安瀾橋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在清朝初年有一個姓何的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為民著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天哪!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3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繡,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乾就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要報復他,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還有別的的說法:橋尚未完工時,兩個樵夫不顧勸阻,頂風過橋,落水喪生。渡口“把頭”買通官府,誣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一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橋上橫鋪木板,竹纜為欄,行走平安,故名“安欄橋”,後改安瀾橋,取不畏波瀾,安然過江之意。人們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稱“夫妻橋”還稱“何公何母橋”。

歷史

安瀾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可考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安瀾橋 安瀾橋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

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成今日安瀾索橋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發古橋被毀,重建後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樁,扶欄仍以竹藤包纏。

1974年,修建外江閘門時,把安瀾索橋從魚嘴處向下遷移130米。

交通

安瀾橋景色(二) 安瀾橋景色(二)

公交:坐機場大巴到成都市區旅客集散中心或者五桂橋中心站,然後坐4路公車到茶店子車站,這裡有直接到都江堰的班車,出了車站,對面有公車到景區。

安瀾橋景色(一) 安瀾橋景色(一)

自駕:成都市內駕車方案 1) 沿環島行駛150米,右轉進入觀景路 2) 沿觀景路行駛690米 ,左轉 3) 行駛20米,直行進入都江堰大道 4) 沿都江堰大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幸福路 5) 沿幸福路行駛440米,右轉進入瑞蓮街 6) 沿瑞蓮街行駛90米,到達終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