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為公辦學校,創建於1976年。學校現有學生數40人,教職工4人,學校占地面積2000㎡,現有校舍面積606㎡,主要建築物有教學平房兩幢,廁所一座,其中,北側教學平房,1999年建,南側教學平房,1976年建,廁所,1976年建,屬三無工程。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有三幢達不到抗震設防標準,具體是北側教學平房,建成於2000年,建築面積288㎡,磚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毛石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南側教學平房,建成於1977年,建築面積為288㎡,磚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毛石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廁所,建成於1976年,建築面積為48㎡,土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無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作用。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北側教學平房,建築物編號001,主要用途為教學,該建築物是磚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288㎡,有教室2個,該教學平房投入資金5萬元,建成於2000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南側教學平房,建築編號002,主要用途為教學,該建築為磚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288㎡,有教室5個,該教學平房投入資金3萬元,建成於1977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建築物編號003,廁所,為生活用房,該建築物是土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為48㎡,該建築投入資金2000元,建成於1976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五年制與六年制

國小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
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國小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國小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地區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國小五年、國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教學管理

根據當代小學生特點,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自律意識;並且利用大余是紅軍長征出發地、是贛南遊擊革命根據地這一有利的德育課程資源,重視對青年學生開展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極佳效果。大余中學素以教學嚴、學風好、校風正著稱。大凡上課、早晚自習、複習、作業、測驗考試,都有具體規章制度。對學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對老師有“教學工作管理”制度。近年來,又在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學生智力和技能為目的的教學改革中,以及在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等教學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績。亳州市國小以落實素質教育為宗旨,立足於科研興校,狠抓新課程改革,教學科研成績斐然。僅2004年和2005年,全校教師就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教學論文200多篇,並有80多篇論文獲國家級論文評比一等獎。語文教研組承擔的國家“十五”計畫重點教育研究課題“創新寫作研究與實驗”順利結題並獲一等獎,出版的《呵護創新》一書獲 “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十大科研成果”一等獎,校文學社刊物《二月花》被評為全國十佳文學刊物,兩年內有兩名學生被吸收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了個人詩歌專輯和長篇小說。大余中學語文學科被評為贛州市“名學科”。學生學習成果在縣級以上獲獎和發表的,共有186篇次,參加省級數學、生物等學科競賽,28人獲省級以上獎,參加地市球賽、運動會獲獎共18次。學校目前有一個國家級課題,三個省級課題。如今,經歷任校長和全體教師的辛勤耕耘,努力進取,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教學質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在教育這塊領地里,大余中學將繼續勇敢地開拓創新,不斷登攀,堅定不移地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力爭把大余中學辦成全省知名贛南一流的重點中學,讓大余中學的明天更加美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