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有三幢達不到抗震設防標準,具體是北側教學平房,建成於2000年,建築面積288㎡,磚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毛石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南側教學平房,建成於1977年,建築面積為288㎡,磚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毛石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廁所,建成於1976年,建築面積為48㎡,土木結構,經鑑定存在安全隱患,危險部位是無構造柱,無圈樑,無基礎,牆體開裂,行條過細,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作用。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北側教學平房,建築物編號001,主要用途為教學,該建築物是磚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288㎡,有教室2個,該教學平房投入資金5萬元,建成於2000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南側教學平房,建築編號002,主要用途為教學,該建築為磚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288㎡,有教室5個,該教學平房投入資金3萬元,建成於1977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目前,該建築物正常使用。
安徽省舒城縣湯池鎮九椏國小,建築物編號003,廁所,為生活用房,該建築物是土木結構,總體一層,抗震等級為0級,總建築面積為48㎡,該建築投入資金2000元,建成於1976年,由村個體瓦工承建,屬三無工程。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五年制與六年制
國小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國小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國小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地區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國小五年、國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