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樅陽浮山

浮山,俗稱“浮巢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境內,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安徽省風景名勝區。位於合肥――黃山高速公路出口處,面積19.1平方公里。浮山風景優美。三面環水的地理特點,構造了“山浮水面水浮山” 的獨特奇觀。浮山在佛教禪宗史上地位顯赫。在東南亞等華人圈中影響深遠。浮山既是千年佛教聖地,又是我國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浮山是文化名山。歷代騷人墨客留下近500塊極其珍貴的摩崖石刻。除此之外,還有安徽蕪湖浮山,安徽肥東浮山,山東青島浮山,廣東茂名浮山嶺和山西浮山縣。

基本內容

地理位置安徽省樅陽縣
面積19,1平方公里
宗教佛教,道教
主要景點飛來峰、蓮花峰、玉龍背、曲尺峰、妙高峰、火山洞穴、滴珠岩、會聖岩、火口湖、白雲岩、白盪湖、摩崖石刻等

地理位置

安徽省樅陽縣

飛來峰、蓮花峰、玉龍背、曲尺峰、妙高峰、火山洞穴、滴珠岩、會聖岩、火口湖、白雲岩、白盪湖、摩崖石刻等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於皖江北岸的樅陽縣,南臨白盪湖,西鄰菜子湖,南望九華,北靠長江,山水渾然一體,猶如一葉輕舟漂於水面,有“海上蓬萊”之美譽。浮山火山噴發形成大小洞穴500個之多,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構成了浮山四大奇觀。山色蒼秀,岩嶂壁立,關口險隘,河湖環繞,景色絕佳。

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鈉、鉀的火山岩組成。雖經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與典型性。該火山岩盆地位於地質上稱為淮陽古陸、張八嶺古陸及江南古陸之間的下揚子沿江火山岩帶內。在距今約1.4億年至1億年的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近4000萬年中,曾幾度噴發,中間還有一次岩漿入侵活動,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據專家介紹,浮山火山爆發方式類似於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公元79年8月24日的爆發情景,連續兩次噴發,形成兩個流動單元,整體冷卻。如此形成的岩石構成現在浮山主要景觀--陡崖、疊嶂、岩洞、龜裂紋、柱狀節理、噴氣孔等。其地質構造全國罕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浮山古火山是研究長江中下游郯廬斷裂地殼深化過程的天然記錄,是研究深部地殼、地幔的標本

浮山還是一座佛教名山。遠在晉梁時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廟,時為“浮山寺”。後在陳隋年間(557-618),浮山即成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場。寧天禧年間(1017-1021),鄭州名僧遠祿來此住持,是為浮山第一代開山禪師,宋仁宗賜號“園鑒大師”,又賜寺名“大華嚴寺”,至此浮山進入佛教鼎盛時期。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綿延不斷,寺廟、塔院林立,高僧輩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時,浮山還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漢有左慈,宋有張同之,明有雷鯉等。 浮山

浮山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無數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均來此遊覽。這裡還誕生了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他們的一生無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響。這些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國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存483塊。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題詞留名。大者一米見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鐵畫銀勾,或清瘦嚴謹,或豐潤飽滿,或端莊秀麗,構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地處樅陽縣的浮山,如船如渡,號稱“水山綠葉”,也是一座佛教與文化名山。上到南宋、下至民國,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古火山遺蹟,為世界同類型地質構造的典型。

浮山(羅鋒贈)

山高秀水平,一和橫豎天下;

影近浮名遠,千古去留此中。

註:

1,竊以為:寫的是浮山,首先就要突出一個浮字,浮者,不是左右漂移就是上下浮沉。橫豎是山水的動態描寫。一和指:和協;和諧一致。橫豎天下解:浮者,豎移而知水之深淺,橫移能分天上日月之高低;客人高上水平流,客與水自天下而去於天下。

2,影與名都是虛無的,但事實又都存在,身影近,名聲遠,身影不隨流水去,客流不絕歲月流。

山/高(有人蹬,動,形兩用)/秀水/平,一和(一片和諧)橫豎(漂移)天下;

影/近(有人來,動,形兩用)/浮名/遠,千古/去留(流動)此中

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 浮山全景圖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它位於皖中偏西南、長江北岸的白盪湖濱,南距樅陽縣城36公里,北與巢湖地區的廬江縣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

浮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盪湖畔,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縣城30公里,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浮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以火山地貌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觀獨特,儒、佛、道"三教"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198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為國家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蹟、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浮山是一座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擁有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聳入雲霄之上,幽洞藏於山壁,天池生於絕頂的火山地貌。其地質構造是國內中生代粗面質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堪稱一座“天然火山地質公園”。由於火山噴發而產生的大小洞穴玲瓏剔透, 浮山浮山古火山遺蹟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地質學上稱浮山組——浮山旋迴,經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張公岩天池、會聖仙橋等別具特色的六大景區,景區內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盪遍布,被看作是中國的“維蘇威”。在這裡遊人可以親身體驗浮山火山爆發、岩漿溢流、火口坍陷、再噴發,緩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動過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這裡還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長廊和宋代蓮花座及石雕佛像群。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竹山向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叫做浮山。山上生長著很 浮山多盼木,葉子像枳樹葉,但沒有刺,樹中多木蟲。山中有種薰草,長著麻葉一樣的葉子,而莖是方的,紅花黑實,氣味像一種叫蘼蕪的香草,佩帶它可以治療癘病。

〔盼木,形體象枳,枳樹,又稱"枸橘"、"臭橘",溉木或小喬木,有粗刺。複葉,小葉三片,有透明腺點,總葉柄具翅。春末開花,花白色。果實小,球形,成熟時暗黃色,密被柔毛。中國北自山東,南至廣東,均有分布。

蘼蕪是一種香草,其氣味象蘭花味。〕

5歷史人文

浮山還是一座佛教名山。遠在晉梁時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廟,時為“浮山寺”。後在陳隋年間(557-618),浮山即成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場。寧天禧年間(1017-1021),鄭州名僧遠祿來此住持,是為浮山第一代開山禪師,宋仁宗賜號“園鑒大師”,又賜寺名“大華嚴寺”,彼此浮山進入佛教鼎盛時期。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綿延不斷,寺廟、塔院林立,高僧輩出,成為馳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時,浮山還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漢有左慈,宋有張同之,明有雷鯉等。

浮山擁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無數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均來此遊覽。這裡還誕生了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他們的一生無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響。這些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國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存483塊。文體各異,書法萬千。有詩詞、遊記,有庵堂碑記、題詞留名。大者一米見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鐵畫銀勾,或清瘦嚴謹,或豐潤飽滿,或端莊秀麗,構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6景點介紹

浮山古名浮渡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並列,為安徽歷史名山。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積15平方公里。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靈奇,是一個以火山岩洞、摩崖石刻為特色,以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獨特,“儒、佛、道”三教 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朝,為紀念一陳姓秀才而建,在秀才生辰和忌日,八方鄉親雲集浮山對歌, 浮山寺歌頌秀才功德,衍成今日盛大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炮期”和農曆五月十九日“歌節”。浮山四周懸崖峭壁,奇險無比,相傳浮山建寺至今,不管遇多大的山洪,從未被水淹過,浮山始終浮在水面之上。拾級而上,山上林木參天,古藤纏樹,層石崢嶸。山門石邊的浪滄亭,刻有李濟深先生手書的“浮山”二字以及歷代書法家的作品。山上有環碧亭、陳侯祠、對歌樓、釣魚台等建築,青瓦玉欄、紅柱丹梁,古詩楹聯隨處可見。

如來峰:猶如一尊大佛。披衣舒袖,盤腿而坐。面前怪石數百,好一幅“百佛朝如來”。此乃沿熔岩柱狀節理風化淋濾而形成的陡峻峰林景觀。

飛來峰

飛來峰:好似凌空巨石,如海螺,似蔥頭,似動非動,搖搖欲墜,名日“飛來石”,旁有題刻“何地飛來”。有詩為證:“何地飛來石,藍天聳玉蔥”。 飛來峰 天柱峰:突兀於“盆地”之中,為火山鍾(熔岩穹丘)景觀,又名檣山。

蓮花峰:如蓬苞欲放,峰上岩石千葉,如葉托蓮花。

玉龍背:猶如蛟龍之脊背,有驚有險而無危。抱龍峰:露台流霞,遠觀若獅子吼天。

曲尺峰:一峰獨立,高插霄漢,怪石槎牙,粗獷古拙,登其上,則見湖水激灩,雲生碧岫。

妙高峰:形如鍋底,浮山最高峰。峰上有一亭,叫“望江亭”。俯首西望,檣山如柱,纜山如索,極目遠眺,“長江如帶,九華若筍;振風塔、天柱峰隱約可見”。近觀則湖山相間,潦繞迴環;農舍漁村,星羅棋布;良田纖陌,縱橫如秤;林鳥沙鷗;煙霞出沒;輕帆片片,堤柳依依。天地清淑之氣,無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若在金秋時節,人立妙高峰頂,西望天柱山,聳立天際,夕陽西下,太陽下方,漸漸出現一個三角形的黑影,黑影慢慢上升,像一座寶塔映在圓盤之中。此乃“天柱日影”,為浮山獨有的奇景。海島雪浪,峭壁千仞,石紋赤黑相間,如雪浪翻滾。岩洞心空如蜂房,立壁之上苔蘚懸掛,若飛瀑墜下。雨天裡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人立其下,如置身海島之中,驚濤駭浪,震耳欲聾。睛天則有天河墜玉,懸掛若簾之妙。

火山洞穴:浮山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其“削成絕壁千尋峭,生就懸崖萬竅空”的卓絕風姿,令人神往。據《浮山志》記載,全山有洞穴五百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最大的金谷岩,長十三丈,寬五丈,解放初岩內尚有廟宇,現洞口仍留有羅漢松,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其附近有兩壁夾峙的“一線天”,和被稱為“浮山第一水”的滴珠岩。

滴珠岩:如海螺直立,石壁森嚴,若斧削成,岩頂一竅見天,竅口飛流直下,聲如金玉落盤,日“天河墮玉”、“雨花天”,形成“白日睛飛雨,散瀑濺洌珠”的特異景象。岩內四時之景各異,春雨到來,懸流飛掛,濺玉噴珠;盛夏清涼,綠蔭如蓋,幽靜肅穆;秋高氣爽,溪流澄碧,聲如絲竹;嚴冬雪壓,冰柱擎天,巍峨壯觀。岩內尚有一洞,名日“九曲洞”,幽深莫測,不知通往何處,至今無人敢入,名“金谷藏幽”。

會聖岩:寬敞開闊,幽深別致,是宋時遠祿大師的居所。昔日,遠祿大師與歐陽修“因碁說法”的傳說流傳至今。膾炙人口。岩之上下左右,大小洞穴羅列,長短崖廊相接。岩壁上留存下歷代的名刻,風格各異,書法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張公岩,兩廂懸岩相對峙,氣勢雄偉,乃宋使者張同之修道之所。其它如觀音岩、三曲洞、凌宵岩、連雲峽、龍虎關、天然橋、仙人床等景觀,莫不千異百巧。

火口湖

火口湖:如上天池和明鏡池。上天池的“天池雲影”乃浮山一絕。上天池為古火山口遺蹟或為火山灰流岩層間的一處負地形。發人深省。明鏡池,池水清秀,波光鱗鱗, 火口湖青山環繞,叫人流連忘返。 破火山口:浮山破火山口位於浮山北4公里處。平面上呈等軸狀,直徑近4公里,具有環形山脊和弧形地質體分布,構成盆狀凹地。它的形成大致經歷3個階段:第1階段是肢火山口前階段,岩漿上侵拱起圍岩,形成環狀斷裂系統,然後發生強烈爆發,噴發產物為粗面質角礫凝灰岩,凝灰熔岩,熔結角礫凝灰岩及流紋質凝灰岩等。隨岩漿壓力下降導致大規模塌陷,形成塌陷破火山口;第2階段主要表現為次火山岩和淺成侵入岩的微弱岩漿活動,前者為粗面斑岩,後者為石英正長岩及正長斑岩;第3階段是破火山口後階段,由於岩漿壓力再次聚集升高,在北北東和北西西向兩組斷裂交匯部位的浮山又一次形成爆發,噴發末期由於岩漿冷凝萎縮,發生輕微的火山口塌陷,並形成新的環狀和放射狀斷裂。

白雲岩:白雲岩景區,是浮山風景名勝區景點之一。白雲岩景區距浮山10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尤以白雲岩形勢奇偉,四圍絕壁懸崖,如同正方體,上有四峰頂立,怪石嶙峋,因古白雲禪師在此布過道場,故得名。白雲青鳥景致一絕,生活在白雲岩的青鳥古稱神鳥,被看作幸福理想的象徵。

白盪湖

白盪湖:白盪湖位於浮山內,因湖水清澈白皙,湖面碧波蕩漾,故名曰“白盪”,它連通長江,澇季為長江排洪,旱季又放水入江,默默的捍衛著長江,也撫育著它周邊的人民。湖十分大,即使在普通的中國地圖 白盪湖上,也能看見它大致的輪廓。走在堤上,湖水碧波蕩漾,一望無際。秋高氣爽的時候,遠處的山峰影約可見,倒映在水中,青山綠水,景色醉人。 浮山洞穴:浮山的洞穴同時也蘊育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洞內只要砌牆開一扇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類居住環境,避風擋雨,冬暖夏涼。

摩崖石刻:浮山歷史文化悠久,起源於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歷代騷人墨客留下483塊極其珍貴的摩崖石刻。

7浮山門票

票價:120元

開放時間:08:00-17:00

景區地址:中國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