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漢劇團

漢調二簧劇團,兼演八岔戲。1956年由安康人民劇院、安康星火劇團合併成立,王道中任團長,許洪祥、周順義等任副團長。袁勝錄、邢大倫、陳光榮、張蔚文等任導演。漢劇如漢水,源遠且流長。劇團成立50餘年來,堅持弘揚漢劇藝術,致力發展地域文化。

漢調二簧劇團,兼演八岔戲。1956年由安康人民劇院、安康星火劇團合併成立,王道中任團長,許洪祥、周順義等任副團長。袁勝錄、邢大倫、陳光榮、張蔚文等任導演,余書琪、韓光啟、張福成等任作曲,張發鬆、何朝宏、何煒、楊明燦等任編劇。陳安禮,龔敬榮、雷鳴震、鄧玉升、左玉貴等任教練。主要演員有曹洪山范大德梁金玉、竇建德、史壽保、徐安林、陳守新等。採用跟班學藝的辦法,陸續教出黃賢明、龔尚武、柯梅花、陳桂蓮、晏桂才等一批新演員。整理演出傳統戲《四郎探母》、《二進宮》、《送銀燈》、《拿王通》、《打龍棚》,移植改編《屈原》、《梵王宮》、《春秋配》、《朝陽溝》、《比目魚》、《試心》等戲。還蒐集整理了漢調二簧音樂曲牌及傳統臉譜。1957年起,向湖北省漢劇學習了《打花鼓》、《雙下山》、《洪濤山》、《時遷盜雞》等戲。先後以新創作的《錦上添花》、《梅刀新傳》、《紅珍珠》等劇,分別參加了西北五省區戲劇會演,陝西省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陝西省第二屆戲劇觀摩演出,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演出及陝西省首屆漢劇會演。

漢劇如漢水,源遠且流長。成立於1950年的安康漢劇團,是當前陝西唯一以繼承和發展漢劇藝術為主要業務的藝術團體,是漢濱乃至全市發展文化藝術事業的中堅力量,系漢濱區文化文物廣播電視局下屬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目前,在職職工50人,漢劇班學員50人,下屬的文化傳播企業安康漢水文化旅遊演藝中心於2004年10月掛牌成立。
劇團成立50餘年來,堅持弘揚漢劇藝術,致力發展地域文化,演出足跡遍布安康的山山水水,並多次遠赴巴蜀、漢中、鄂西傳播漢劇藝術,在省市組織的藝術節及其他重大藝術賽事上,共獲各類獎項180餘個,其中新編漢劇《馬大怪傳奇》在獲省第二屆藝術節金獎後,還晉京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戲劇節,創造了陝西漢劇發展史上的輝煌。
近年來,在省、市、區有關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文化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劇團以漢濱區實施漢劇劇種保護工程為契機,以劇種保護、改革、發展的六字方針為指導,堅持漢劇為主、綜藝輔之的發展之路,加快了發展步伐,使事業發展走過坎坷,讓劇團重振雄風。劇種保護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出版了400餘萬字的《陝西漢劇藝術資料叢書》;新創作的大型劇目《枇杷村里鎮長哥》、《趙成賣身》分別於2002年9月和2005年9月參加了陝西省三、四屆藝術節演出,榮獲優秀劇目獎及優秀導演、演出、創作等多個單項獎;漢劇折子戲《擋馬》、《頂燈》2004年4月參加省第四屆戲曲小梅花獎大獎賽,四位小演員共獲一、二、三共四個獎項,重新確立了漢調二黃在全省的地位。漢劇劇種在漢濱區源遠流長和劇團近年在保護傳承發展劇種中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中省市有關領導、文化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4年,省文化廳授予漢濱區“陝西漢劇(漢調二黃)之鄉”稱號,2005年,僅在漢濱區保存了薪火的漢劇(漢調二黃)成功進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2002年以來,劇團爭取各方投資共210萬元,改造裝修了漢江大劇院,接待能力可達600人,配備了陝南一流的燈光、音響設備,為安康唯一的集文藝演出、會議接待、文化休閒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中心。漢劇事業接班人及綜藝人才培養態勢良好,表導音美及創作陣容齊備,具備單獨組織策劃各類專場演出、主題晚會能力。已成功承擔歷屆漢江龍舟節文藝活動的表演及服裝、舞美、道具的設計製作,現場燈光、音響、效果等工作;參與或獨立承辦了“黃洋河之春”、“漢江之夏”、龍舟節迎賓晚會、漢濱區春節晚會等大型主題宣傳推介或公益性文藝演出活動;多次成功接待了中、省領導及省內外遊客,使漢江大劇院成為安康文化事業對外宣傳展示的一個靚麗視窗。
2001年以來,劇團連續5年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文化系統先進單位,2004年,省文化廳授予漢濱區“陝西漢劇(漢調二黃)之鄉”稱號,2004年,安康漢水文化旅遊演藝中心被授予“陝西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2005年,劇團被授予全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被評為全市文化系統先進單位,對劇團近年來在保護髮展漢劇藝術,推進地域文化和公益文化事業建設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予以了充分肯定。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未來天地舞台大---勇立潮頭、勇於開拓的安康漢劇團必將秉承、發揚優良傳統,勵精圖治,譜成安康文化發展新曲;革故鼎新,寫就漢濱和諧社會華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