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安山寺原名大寺廟,始建於唐初,四合大院,正殿居中,坐北面南,東西兩廂是配殿,四周有院牆環繞。大殿供奉著地藏菩薩,配殿供奉著四大天王。安山寺依鞍子山西峰北坡山坳而立,環境清新寂靜而幽雅,四周林木蔥鬱,參差披拂,青翠欲滴。寺後素有小九華山之稱的九座山與之相伴,峰高入雲,重岩疊嶂:寺前有一自上而下的小溪流過,正如古人佳句讚譽:九嶺肩上披,一泉杯中流。寺院北眺大海,俯視渤海灣,山水相連,水天一色,又有旭日升東山,夕陽照碧海的仙境之說.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山色秀麗,境界清幽,暮古晨鐘,香火繚繞,正所謂“寶剎興百業昌”!1949年被拆除。1995年7月重建,改名安山寺,並增建佛教學校,成為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歷史
安山寺實屬千年古剎.相傳一千三百年前,一位世家公子春日騎馬踏青,來到鞍子山腳下,被山色所迷,遂將馬拴在一棵大馬蓮堆上,坐愛山光花色,放騎徜徉,留戀忘返.歸時暮色蒼茫,只見拴馬處將一大棵馬蓮連根拔起,墩下現出一大缸白銀,公子覺得蹊蹺,就立即回家告知父母,老員外大喜,即刻帶家奴白銀起回,富足的家業又錦上添花,家業更加富庶。員外為還願,在起白銀的地方修建了本寺,以致不忘,唐朝建都以後,派建朝功勳尉遲敬元帥二番修過安山寺。安山寺富有神話色彩。唐朝初年,這一帶屬大唐東疆,疆域不穩。當時此山為“案子山”,唐王為安撫百姓,穩定江山社稷,派薛仁貴率軍東征,鋤奸除賊.從此邊疆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山名遂又易名為“案子山”、“鞍子山”。山名三易,最終將寺名為“安山寺”。
“山不在高,有寺則靈”。圍繞著“鞍子山”,“安山寺”的千古之迷相傳至今,當年唐王藏寶,就傳有“九缸十八鍋不在前坡在後坡”的說法.坐地尋天,星移斗轉,如今的安山寺已是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動場所,現已是香火繚繞,百姓安居樂業,幸福安康,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