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姓

安國姓

安國姓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複姓,其中一支源自漢朝初年的安國君侯公,還有一支源自唐朝昭武九姓之中的安國。安國姓後來逐漸衍化成安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安國 安國

源於侯氏,出自西漢時期安國,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秦朝滅亡後的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曾派侯公去和項羽談判,協商以古運河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這位侯公後被漢高祖劉邦賜封為安國君(一說被封為平國君),在其後裔子孫中,便有以先祖爵號稱謂為姓氏者,稱安國氏,如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著名的諫議大夫、終軍使者安國少季,就是其後裔子孫,安國少季後來在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出使南越國時,結果被南越國丞相呂嘉所弒,由此成為後來漢武帝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水陸兩齣大軍滅南越國的契機。

該支安國氏族人後在兩漢時期即已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夷族,出自唐朝時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史籍《安平志·第七卷·名宦政績名臣傳》中記載:“安連濟,其祖安金藏。連濟入宋為御乾,開寶中徙居安海。”安金藏在史籍《新唐書》中有傳記,但其先世的族屬,史乘失載。

1981年4月,在河南洛陽龍門發掘安金藏之父安菩夫婦墓。出土《唐故陸胡州大首領安君墓誌》及文吏俑、武士俑、鎮墓獸、駝俑、馬俑、男女侍俑、羅馬金幣、瑪瑙珠、銅鏡、開元通寶錢等文物。從墓志銘考古得知,墓主諱菩,字薩,“其先安國大首領。破匈奴,衙賬百姓歸中國。”曾祖諱缽達乾,祖諱系利,其父名諱失載。墓志銘所指的安國,據史籍《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康者……君姓溫,本月支人,始居祁連山北昭武城,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尋、曰戊地、曰史。世謂九姓,皆氏昭武。”“昭武九姓”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於今中亞阿母、錫爾兩河流域九姓政權的總稱,公元六世紀後期,昭武九姓隸屬於西突厥。唐王朝大軍滅了突厥以後,昭武九姓國皆內附。公元678年,唐高宗設定了康居都督府,任命原來的康國王為都督,然後在東安國設定安息州,任命原來的安國王為刺史。這個東安國故址就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布哈拉省,其國人有相當多的民眾後來遷入中原,遂以原國名為漢化的姓氏,稱安國氏,後省文簡化為安氏。墓志銘記載:“君時逢北狄南下,奉敕遄征,一以當千,獨掃蜂飛之眾。領衙賬部落,獻馘西京。”這是匈奴薛延陀部在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進犯河套地區,被唐王朝擊敗的記載: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薛延陀部發生內亂,唐王朝乘機以江夏王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以右領衛大將軍執失思力將突厥兵、右驍衛大將軍契芘何力將涼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將所部兵,分道並進,以擊薛延陀部。安國菩“領衙賬部落”參加了這場戰爭,取得了全勝。

安國菩後在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農曆11月7日逝世於長安城金城坊,終年六十四歲,以其年農曆12月11日窆於龍首原南平郊,唐景龍三年(公元709年)由長安遷葬洛陽,與其妻何氏合葬。墓志銘還記載:“夫人何氏,其先何大將軍之長女,封金山郡太夫人。”何父名諱失載。何氏亦屬昭武九姓。何氏在武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農曆1月20日逝世於洛陽惠和坊,終年八十三歲,是年農曆2月殯於洛陽城南敬善寺東。關於安國菩之子安國金藏,在新舊兩《唐書》中均有傳記:安國金藏為京兆長安人,在太常工籍,唐載初年(公元689年),有人誣告皇嗣(唐睿宗李旦)有“異謀”,安國金藏為證明唐睿宗沒有“異謀”,在刑訊中引佩刀自剖其腹,以明皇嗣不反。武則天聞之大驚,遣醫救治,唐睿宗由是免卻一難。安國金藏在唐景雲中期(公元710~711年)晉遷為右武衛中郎將。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授其為右驍衛將軍,封爵為代國公,竟以壽終。安國金藏是唐朝著名的孝子,“神龍初喪母,寓葬於南闕口之北,廬於墓側,躬造石墳石塔,晝夜不息。本道使盧懷慎上聞,敕旌表其門。”安金藏的後代安連濟於宋朝時期徙居安海,繁衍後代。今浙江安海地區的安氏族人亦當為唐朝時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國氏後裔。

已經沒有這個複姓了,都改為“安”姓了。

郡望堂號

郡望

涼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姑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東晉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髮□檀進駐姑臧,晉義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晉義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堂號

涼州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即姑臧堂。

家譜文獻

浙江安海安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江蘇無錫膠山安氏宗譜二十四卷,(民國)安榮光、安宗愈編輯,民國年間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輩排行

江蘇豐縣安氏字輩:“其趙槐映繼利方在允時文意孝忠良井德顯代自”。

安徽合肥安氏字輩:“興學會增連慶修元”。

安氏一支字輩:“永懷道興大世賢邦國光積善傳家遠福祿自天開”。

宗祠通用聯

七言

石刻二字蘊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長安石工安國民,宋熙寧間頒蔡京所書元佑黨碑,刻石於州縣,民被役。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聞者愧之。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右驍衛將軍安國金藏,長安人,後省改為安金藏。在太常工籍,時唐睿宗為皇嗣,被誣謀反,武則天命治罪。安國金藏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腸出。武則天被感動,不疑皇嗣。命醫治癒其傷。後為右驍衛將軍。

八言

博通群史,榮居司馬;屢建宏功,恥同祿山: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金部郎中安國得裕的事典。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名人安國袍王的事典。

歷史名人

安國少季

(公元前?~前113年待考),灞陵人(今陝西西安)。著名西漢初時期大臣。

安國金藏

(公元?~732年待考),長安人(今陝西西安)。著名唐朝大臣。安(國)金藏的後代安連濟等人於宋朝時期徙居到安海地區,繁衍後代。今福建省安海鎮的安氏族人亦當為唐朝時期昭武九姓中的安國氏後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