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經出現過三次語言文字混亂現象。第一次是在建國初期,大量工農幹部走上政治舞台,但他們畢竟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語文生活中出現了一些“不可容忍的混亂現象”。為此,《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鬥爭》。第二次是在十年動亂期間,語文生活隨著政治生活一起出現了激烈的動盪,“中華民族一些美好的語言傳統遭到了破壞與踐踏”:文字書寫不講規範,語言暴力橫行無忌。直到“文革”結束以後,語言的“傷痕”才逐漸癒合。現在,我們正處於第三次語文混亂之中,這是一次長時間的、大面積的混亂:錯別字泛濫成災,語言使用隨心所欲,語言的“遊戲規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著“昨夜西風凋碧樹”留下的一地狼藉,金文明先生髮出了內心的呼喊:守護語林!這該有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它表現的是一種文化的良知,承擔的是一種歷史的責任。這四個字是莊嚴的承諾,每一個字都力重千鈞。金先生是一位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的大勇是建築在大智的基礎上的。他曾經做過老師,以後的幾十年則以編輯為業。要欣賞荷馬,必須把自己提高到荷馬的高度;同樣,編輯要駕馭書稿,也要具備和作者對話的能力。金先生正是這樣一位稱職的編輯。他把每一次的審稿實踐都當作是一個研究過程。為了準確地判斷書稿,他鑽研了訓詁學、音韻學、版本目錄學,以及職官典章、輿地方志、金石碑刻等有關的知識,成了一位典型的學者型的編輯。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金先生不僅有紮實的學術功底,而且有嚴謹的編輯態度。當他偶然聽到一位專家批評某編輯不知道元遺山就是元好問時,立即引以為戒,精心蒐集資料,編制了一份《唐宋作家姓名字號生卒年表》,供自己審稿時查檢使用。此表長達2.5米,唐宋名家悉數搜羅在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正是因為付出了這樣的心血,金先生對書稿能作高屋建瓴的把握,對其中的語言文字差錯,特別是文史知識差錯,具有特殊的職業敏感。現在,上海正在籌建出版博物館,我想在此鄭重建議,金先生製作的這張表,可作為藏品收入。此表不僅展示了金文明個人的編輯態度,更折射出一代出版人的文化精神。
我曾經想,以金先生的學術功底,如果在大學裡任教,那肯定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優秀教師,他的貨真價實的學問,會讓那些空頭大師汗顏;如果在研究所里做學問,那肯定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憑藉他的鑽研精神和文化眼光,一定能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金先生在業餘時間完成的《金石錄校正》《中華古漢語字典》,已足以證明他在學術上的開拓能力。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學養深厚的專家,卻是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盡心盡力地做著編輯工作。不少大型文化工程如《辭海》《漢語大詞典》等,都有金先生付出的心血。這是中國出版的幸事,也是中國文化的幸事。有了包括金先生在內的一批編輯高手,中國出版寫下了新的輝煌的篇章。今天,金先生又以極大的熱忱,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成了一位真誠的語林守護者。收入本書的文章,也許只是一字一詞的探討,但言之有物,見解獨到,材料詳盡,分析透徹。沒有深厚的專業素養很難達到這種境界。隨著語林守護者的隊伍不斷壯大,第三次語文混亂,一定能早日結束。
文化需要延續,語林需要守護。在讀完本書以後,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向金文明先生致敬!
作者簡介
金文明,編審。上海市人。1936年生。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曾任《漢語大詞典》編委、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總編輯。1996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家”之一。現任上海新聞出版局特聘圖書質量檢查組審讀專家、復旦大學出版社特約編審、《咬文嚼字》月刊編委。早年酷愛古典詩詞,曾師從著名詞學前輩胡云翼先生,終身服膺其嚴禁治學的精神。中年轉攻《春秋左氏傳》,兼及音韻訓詁之學,於清代樸學中高郵王氏父子、桐城馬瑞辰、瑞安孫詒讓諸家尤致意焉。現代文學則散文、話劇、傳記、詩歌、小說無所不窺,尤喜關係民瘼、切中時弊之雜文,近賢佳作,諷誦殆遍,獨推魯迅先生為第一聖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主要著述有《金石錄校證》、《語林拾得》、《石破天驚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中差錯百例老辨》等。目錄
序言啄木聲聲
辨詞析義
是“瓢飲”還是“壺漿”?
談“雞口牛後”
“志學”怎能稱“晚年”?
說“臭”字
“供璧”應作“拱璧”
“碧落黃泉”是什麼意思?
“致仁”不是獲得官職
今日又見“白肚皮”
莫名奇妙的怪詞
“籍籍”“無名”拉郎配
讓人糊塗的“陬爾”
“如聆謦欬”是什麼意思?
辨音正讀
“仁者樂山”的“樂”究竟該怎么讀?
“鳥人”“鳥事”的“鳥”不讀niǎ
“陳寅恪”的“恪”應當怎么讀?
“王莘”的“莘”該讀什麼音?
“嬤嬤”為什麼讀作mómo?
“鬢毛衰”的“衰”不宜讀cuī
《永遇樂》的“樂”讀yuè嗎?
“種”作姓時怎么讀?
引書糾錯
引用古人詩文,不能張冠李戴
孔子這句話應當怎么理解?
王濬何曾下揚州
東關西關何事何時
“太史”和“太子”,不是一碼事
詞語探源
不要給俗語亂編出典
——讀潘啟雯《“亂七八糟”的來歷》
“狼狽”二源試探
“首當其衝”的釋義和語源考辨
關於“黃貓黑貓”
“上海”何由稱“海上”?
從“射柳”到“穿楊”
“韋編三絕”一枝獨秀小考
說“侃”
從“深更半夜”談起
“名副其實”和“名符其實”
“何首烏”是怎樣得名的?
“守望相助”的新生
也談“壽比南山”的由來
再談“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炎黃子孫”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文史雜考
“執著”還是“執著”?
“觸讋”應是“觸龍”
標點本《史記》中的一個錯字?
也說《天方夜譚》為何用“譚”
“丘”與“丘”“邱”之辨
唐朝為何一度以“載”代“年”?
如何辨別戍戌戊
古代帝王的諡號
“毛之將附”和《四書改錯》
縣名“愛輝”今何在?
夔是壞人嗎?
《醉翁亭記》“射者中”解
試釋《桃花源記》的一個疑點
朱自清記錯一個人
“歌器”是什麼東西?
誰說只有三足鼎
何首烏讓頭髮變黑還是變白?
蘇軾生在公元哪一年?
諸葛亮跟萊陽搭什麼界?
張冠李戴說“三川”
孟子的母親姓“倪”嗎?
王磐何曾注《通鑑》
陝西狀元知多少
孔子卒年·布雷頓森林會議
“大文化思考”不能離開基本的史實——關於孟效所處的年代西漢國史館裡能看到甲骨文嗎?
王妹妹何來李哥哥?
秦二世是被李斯殺掉的嗎?
乾隆是歷史上第二個實行內禪的皇帝嗎?
孔門兩弟子,如何成四人?
羊祜怎么成了漢、晉兩朝的宰相?
雷峰塔異名小考
對新編歷史人名大詞典的一點建議
爭鳴求是
白璧微瑕說《管錐》——談《管錐編》
也談“左券”和“右券”
“劍及履及”不能用嗎?
“芾”字的讀音
“痛心疾首”再辨
也說“終於”
“籟”在古代可以指聲音
由“寧馨”“落霞”的解釋引起的討論
關於香港咬文嚼字前輩容若先生的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