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樓

“守正樓”簡介

始建時間:

清末民初

地理位置:

清朝時期惠州府永安縣,即現在的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

創建人:

永安縣當地赫赫有名的富甲商人——黃正榮

創建目的:

供後人居住

“守正樓”建造格局及建造手法:

守正樓大門
守正樓是嶂下上嶂村最高的客家土木結構的民居,建築由角樓和主樓構成,角樓五層,主樓三層。整體建築分為分為上堂、下堂、南廳、北廳,院內有三個天井。建築風格嚴格按照易經風水、格局建造,房屋東暖夏涼。
守正樓主牆為中國古建築藝術,採取外石牆內丁字磚結構,牆橫剖面寬約將近一米,主梁和屋面採用木結構,銜接處沒用一顆鐵丁。整個房屋所用的材料為石、木、泥、竹、瓦、古青磚等,科學的把力學、材料學、結構學等運用在一起,使得房屋歷百多年滄桑而不倒。

“守正樓”的泥磚和青磚的套用及生產過程

泥磚:

主原料為純泥油和乾稻草。用牛在田裡將田泥踩碎踩爛後,用水泡足三個月以上期間得用人工將泥里的石頭、雜物清除,並反覆用牛車刮。然後,取經諒曬乾的稻草(收割禾苗後的稻草)加入已經被加工成半泥油的田土,一起攪拌均勻,此期間還需一個月左右的發酵的過程。最後一道工工序就是將發酵成泥油跟稻筋的純泥油用木製工具製成尺寸約為 30CM寬*40CM長* 25CM高的長方塊的泥磚。泥磚就構成除了泥就是乾稻草,裡邊基本呈真空的結構,不入空氣,所以此泥經百年而不變質,已經一百多年的磚,如果現在拿下來,手感很重很沉,從五六米高的地方往地上摔,不裂不碎,且能聽到如清脆的聲音,說明此磚質硬,抗風化,抗氧化,並未與空氣發生反應而變質。

青磚:

古青磚的製作也很講究,前期取泥基本跟泥一樣,只是做成的青磚個頭沒有泥磚那般笨重,也沒這么大,古青磚一樣是取的泥油,經自然將乾,能做成泥湖且能成形為宜
然後製成個頭比現在的紅磚約大1/3,尺寸約為26cm長* 15cm寬*8CM高。青磚質硬、聲脆

石料選取:

石材為花崗岩為主,經大石切成小塊、長條或直雕成型,尺寸約1米長* 0.26米寬* 0.2米高,如主門和兩個次門的尺寸就石材就是大塊的,用大石料直雕成型。

“守正樓”創建人黃正榮簡介

黃正榮,號守貞,乳名盛公,生於清末年間,為人恿厚、勤儉節約,早年在家搞耕種務農,學得一手編竹精工藝,編油籠三年有餘,無人問津,而囤積大量偏大但質地優良油籠於倉庫。
是年入廈,遇粵雨天不止,於集市引海豐、五華、河婆區(今揭西)等地商人慕名搶購,賺取金銀花邊無數。遂置買田地於藍塘角坑、三叉坑、烏石中臣;龍窩九樹、東古塘、公坑、沙頭尾等三鎮有餘,置業處地地有糧倉,富而兼濟天下窮困,出資辦嶂下《私立正榮國小》,窮困者免費入學,施義教,濟窮困,清末年間於永安(民國後改紫金縣,民國前為永安縣)三郡,建基業於上嶂守正樓。而出六大房人,分別為福蔭樓(黃蔭曾)、德沐樓(黃沐曾)、基業樓(黃振基)、正振樓(黃振池)、天府樓(黃振徽)、黃丕曾公,子孫後代遍居五湖四海。
守正樓部分後人銘記
正榮二公子,黃振徽,號殿奎公,任民國五年紫金縣縣長。
正榮曾孫,黃焱曾,曾任民國時紫金縣參議,龍窩區長等要職;
正榮曾孫,黃丕曾,民國時炮兵營長;
正榮曾孫,黃亢曾,畢業於廣州春睡畫院,大師高劍父高徒,嶺南畫派名家;
正榮玄孫,黃爾倫,精通易經之理,出版多年《金山通書》。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