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箇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汪寄《希夷夢》第二十六回:“世子前在車橋未曾認識,及於華光樓看天花落,瞻得和平端厚,似守成令主,何雲暴戾?”
《四庫全書·武經總要》四十卷:“仁宗為守成令主,然武事非其所長;公亮等亦但襄贊太平,未嫻將略。”
清 張廷玉等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
清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第二十六卷:“朕此書皆大經大法,卿等兼輔東宮,從容閒暇,亦當以此為說,庶幾成其德業,他日不失為守成令主。”
清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第二十七卷:“上每北征,令從左右。上嘗與諸大臣微語及儲宮事,大臣亦多謂東宮守成令主,上意頗釋。”
清 龍文彬 《明會要》 龍文彬 大學士解縉等曰:“朕皇考訓戒太子,嘗集經傳格言為書,名《儲君昭鑒錄》。今朕此書,稍充廣之。昔秦始皇教太子以法律,晉元帝授太子以非聖之書,帝王之道,廢而不講,所以速亡。朕此書皆大經大法。卿等兼輔東宮,從容閒暇,以此陳說,庶幾成其德業,他日不失為守成令主。”
清 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王文貞公崇簡,嘗建言帝王廟祀,宜及守成令主,因列商中宗以下七人;又言宋臣潘美、張浚宜罷祀,詔從之。”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五十二回:“史稱文帝為守成令主,不亞周時成康。惟遺詔令天下短喪,未免令人遺議,說他不循古禮,此外卻沒有甚么指摘了。”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五十六回:“獨怪景帝為守成令主,乃為二三婦人所播弄,無故廢后,是為不義;無端廢子,是為不慈。”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五十八回:“太子雖幼,秉性寬仁,必能勝殘去殺,為守成令主。臣實何人,怎敢上乾正統?”
《中國通史》 第七卷:“道宗死後,天祚帝在位之時,夏貞觀二年(1102)六月和三年五月,乾順又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乾順:‘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梁啓超 《清代通史·序·導言》:“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明帝列傳》:“全國上下、朝野臣民皆希望年輕的正統皇帝能夠興利除 弊,成為一代守成令主,使明王朝江山鞏固、政治穩定, 從而再現‘仁宣之治’ 的盛世。”
吳蔚《明朝驚天疑案》第五章:“可惜大臣們不肯在這件事上留下千古的罵名,不肯符合朱棣的心意,總說是太子賢明,將來必是守成令主,因此朱棣不便再言。”
相關人物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