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經濟學

由於高中老師並不了解高校的具體招生情況,“學長”們成了培訓機構的搶手資源。 010年,全國80所高校在上海自主招生,其中50%的考生被復旦和交大招走。 高中和高校難以從事自主招生輔導,培訓機構外無敵手。

簡介

全國有數十所高校進行自主招生,一些高考考生需要進行培訓。由於高中老師並不了解高校的具體招生情況,“學長”們成了培訓機構的搶手資源。培訓機構里的兼職老師,時薪180到300元不等,教一個寒假最多能賺三四萬。某培訓機構的口號是,“把你高三花的錢賺回來”。

背景

2010年,全國80所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各自為政,四處奔波的考生即便通過了筆試面試,也只能獲得該校5-20分的降分錄取優惠。在爭分奪秒的高三複習階段,分散太多精力參加自主招生並不划算。
“教育機構沒有精力研究每個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不可能為80所高校各開一個班。有的品牌機構籠統地開一個培訓班,內容實質上是高考的難題偏題輔導。”據相關從業人員介紹,當時學生報班的積極性不高。
2006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實行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因為上海是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被稱為“教育領域的深圳特區”。被復旦和交大預錄取的上海考生,高考成績僅作參考,達到一本分數線即可被錄取。
010年,全國80所高校在上海自主招生,其中50%的考生被復旦和交大招走。2010年12月,北大、清華等27所高校組成了自主招生三大聯盟。“自主招生已經成為高校的掐尖大戰,聯盟不過是搶生源的幌子。”多年從事自主招生的復旦大學教授馮瑋說。培訓產業隨之甦醒。鄭文丞申請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復旦分基金會的資助,獲得了10萬元的股權資助。

模式

主導培訓產業的是一門“學長經濟學”。高中和高校難以從事自主招生輔導,培訓機構外無敵手。“大學的知識體系比高中更新、視野更開闊,自主招生是高考之外的另一套路數。”上海浦東某市重點中學教師林靜說。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都是特級教師,但是他們不是復旦校友,也不太了解自主招生。”上海市七寶中學的曹棟說。他參加2010年自主招生時“憑著感覺”考入復旦。上海市位育中學每周為部分高三學生增開自主招生輔導課,學生李永認為輔導缺乏針對性,“常常是華約聯盟和上海財經大學的考題混在一起講”。而高校被嚴令禁止自辦培訓。
“學長”們成了培訓機構的搶手資源。鄭文丞機構里的兼職老師,時薪180到300元不等,教一個寒假最多能賺三四萬。某培訓機構的口號是,“把你高三花的錢賺回來”。
教育培訓缺少秘密和門檻,“學長”們在各個機構徘徊遊走,留住他們不能靠價格戰,這是一場溫情脈脈的爭奪。

某教育機構出現了獨特的景觀:辦公室外的走廊上,學生家長們揣著鈔票排起了長隊。一天前,他們的孩子通過了上海交通大學自主招生筆試。面試會在一周后舉行,考生們趁著僅有的周末參加3680元一天的“衝刺班”。課程從早上八點持續到晚上八點,學員們的午餐是滿滿兩推車的薯條漢堡,機構訂的這筆外賣花費五千多元。他們並不擔心,因為學員們坐在這裡每一分鐘,都意味著機構有近千元學費入賬。

前景

2014年12月18日,教育部負責人向媒體明確表示,三大自主招生筆試聯盟取消,自主招生考試推遲到高考後的兩周內進行。改革新政把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高考。2015年3月5日,全國各高校自主招生簡章發布,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推行9年的自主招生“特區”政策不見了。學長經濟學的命運,變得前途未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