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情概況
郵編:236723 區號:0558
2005年末轄村委會14個,自然村129個,總人口4072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78人。全鎮現擁有中、國小15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所。
現任黨委書記閆林、鎮長曹福生。鎮黨委政府駐地孫集,是全鎮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孫集1948年設孫集鄉,後改公社,1983年復設鄉,1992年與劉營鄉合併改置鎮。
歷史文化
該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孫集古稱“眾興店”。清光緒三十年,為表彰一陳氏婦女,朝廷御批在此處立“節孝牌”一塊(孫集西頭200米處)以示後人。人民革命政權機構自1947年開始建立。1992年撤區並鎮,孫集劉營兩鄉合併為現在的孫集鎮。鎮北有世界最矮的古塔“紀家塔”。鎮西在梁營村孫營莊有一古桑植於明朝萬曆間,捻軍活動時,常在此集散。鎮南有明朝孫和善古墓。據傳孫和善吃齋行善,能保佑孫集地區免遭冰雹襲擊而流芳百世。清朝中期,御賜“聖子牌”也立與此地,以至清朝達官貴人,無不停轎離鞍,碑前膜拜。
建制沿革
孫集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過去稱此地為“眾姓店”。人民革命政權機構自1947年開始相繼建立,1949年10月至1958年9月間曾屬多區管轄地帶。先後設立過屬渦陽縣張村區下轄的文竹鄉,屬江集區下轄的李竹橋鄉、栗寨子鄉,屬閆集區下轄的刁樓、楊土樓、紀大窪、孫集鄉。在此期間,鄉級黨的領導機構隨之建立。1958年9月區、鄉建制撤消,建立人民公社體制。孫集現轄區域為張村、張集、江集三公社的部分轄區。直至1962年1月,為適應當時生產的發展,區級建制又重新恢復,同時劃小公社,作為區一下轄機構。孫集鎮現轄區域屬渦陽縣閆集區下轄的孫集公社和屬江集區下轄的路集公社的部分區域。
1965年5月利辛縣建立,張村區、閆集區三區屬利辛縣管轄。直至1968年4月再次進行機構調整,取消區社建制。孫集鎮現轄區域是當時的孫集公社。1978年2月,行政區劃和機構再度進行調整。孫集區將原孫集、路集、紀王場三個公社調劃為孫集、劉營、路集、紀王場四個公社,後又為四個鄉。1992年2月撤區並鎮,孫集、劉營兩鄉為現在的孫集鎮。近代名人孫萬林即是孫集鎮人,其墓在孫集鎮西1Km處,當地人稱為孫大人墓,孫大人在中日甲午之戰中率漢軍支援旗兵營並取得一定成效,後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之戰中,率軍攻打外國使館駐地東郊民巷,為慈禧出逃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後又率軍保護慈禧至陝西境內,因軍功,歷任河南南陽鎮總兵、四川松攀總兵。
著名小吃
孫集米酵子
孫集米酵子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孫集鎮的特色小吃。在利辛,一提起當地的特色小吃米酵子,人們會說孫集的好。孫集米酵子有近200年歷史,它香甜稍酸,酒味濃厚,純正柔綿,享譽一方。 據該鎮紀小廟村紀腰莊老人紀永慶介紹,清朝年間,他的祖上為謀生計外出學會做酵子,回來後製作米酵子在當地出售,年復一年地挑著擔子走村串戶上集鎮叫賣,嘗盡人間酸甜苦辣,賺回點錢養家餬口。那時所用的原料糯米(又稱酒米)當地沒有,需親自到南方霍邱等地用獨輪車推。
後來,製作酵子的技術在當地傳開了,先是本庄人跟著學做這生意,漸漸地周圍十幾個莊的人也都乾起了這行當兒。 製作米酵子,先將糯米(或粳米)放入水中浸泡,再用鍋蒸熟,之後盛入盆中冷涼,拌入酵母菌丸(俗稱“小藥子”),蓋嚴密封,低溫季節還要加蓋棉絮保溫。一般過一天兩夜即成。鄉人習慣將發酵的糯米中心留置一“井”,一天兩夜後揭蓋米香酒香醉人,同時“井”中積滿微黃酒液,是為米酒,飲之酣暢甘洌,提神靜心。在製作過程中萬不可沾油花,否則米會出綠、黑霉,難以成功。 酵子原料並非糯米一種,另有依此法釀製的麥仁酵子、紅乾(紅薯乾)酵子等,編者幼時最愛麥仁酵子。酵子富含維生素、胺基酸、糖、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且味美,人人愛吃。但是,食之過量也會醉人,大家千萬要注意喲。
風景名勝
節孝坊
位於利辛縣西北18公里,孫集鎮西800米,孫集至葉馬劉公路北側。是清代光緒皇帝為表彰孫蘭芳之母陳氏忠貞節孝,教子有方,御批“聖旨”所立。整體結構系用青石刻制而成,上下共分三段,由五部分組成,高3.26米、寬1.08米、厚0.39米,占地面積14.50平方米。石坊上段,頂部為透雕“二龍戲珠”雕工精湛,兩邊為浮雕,刻有花卉、人物、日月圖案否具有中攜刻楷書“聖旨”二字,字型莊重邊刻有“二龍戲珠”與頂部相呼應。中段中間為“節孝坊”石碑,石碑四周均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石碑兩邊豎有對聯,對聯上下端均刻有花卉圖案,碑文略。下段為“節孝坊”底座。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家塔
位於利辛縣西北19.5公里,孫集鎮孫園村東南700米,紀-西100米。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是一座小型墓葬塔,塔體七層六面,塔基平面呈正六邊形,每邊長148米,塔高約10米。塔房原有一寺廟,已毀。此塔系仿木結構磚塔。第一層高約2.2米,其他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二、三層外檐口及六角轉變處,均砌一磚挑檐和一磚挑出飛檐。塔身第一層東南距地表64厘米處嵌青石碑一塊,碑高42厘米,寬82厘米,碑文字跡不清,只落款處有“嘉慶五年”、“蒙城舉人李××撰”尚可識。第二層一方向正中嵌青石匾額一塊,鐫刻隸書“芳名永垂”四字。第三層至第七層東南方向,每層正中均砌有拱形佛龕。塔身無窗,塔內中空,無塔心柱,每層只有“十”字形橫木交叉支撐。塔頂為綠紅彩柚葫蘆形按尖,中心以鐵釺貫穿鞏固。全塔玲瓏剔透,保存基本完好。是全省現存最小的古塔。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家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