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碧雲

孫碧雲

孫碧雲,號虛玄子,陝西馮翊(今大荔縣)人。道教《諸真宗派總簿》作“石碧岩”。生於元惠宗(順帝)至正五年(1345年)。 在家時,幼即慕道,年十三入華山為道士。明朝任自垣撰的《大岳太和山志》,這樣記載孫碧云:“幼年穎悟,願欲學仙,遂入西嶽華山,尋鑊刀之蹤,追希夷之跡,岩棲屋樹,服氣養神,探黃老經旨、周易參同與夫儒釋,諸子史書,罔不熟讀,研精覃思,固有年矣”。史載,明孫碧雲,馮翊人,年十三入太華山出家,後到半截山(少華山)修道,遇張三豐授以道術,居武當山,洪武中征入京師,賜衣膳。永樂時屢敕褒寵,賜袍笏。號玄虛子,敕聽歸山,臨別制詩以送,又命訪張三豐,賜敕四道,景帝時亦遣問賜則賚其徒,為建萬壽宮,儲諸法物,錄舊志。孫碧雲擅於養生,又喜博覽群籍,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繼承陳希夷,張三豐一派薪傳,正所謂學有淵源,丕振宗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考任自垣與孫碧雲同屬清職,且同僚多年,故所記孫碧雲之事跡,較真實可信。孫碧雲擅於養生,又喜博覽群籍,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繼承陳希夷,張三豐一派薪傳,正所謂學有淵源,丕振宗風。其道綿長矣! 又孫碧雲逝於"永樂十五年(1417)",謂門人曰:教門已興,吾將往矣(日),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遙空禮謝,端坐而逝。駙馬都尉沐公,禮部尚書金公,侍郭公,聞訃,嗟悼不已。故會葬檜林庵,太易子作《碧雲集》行之於世。《山志》享年七十三歲。(按沐公為沐昕,金公為金純,郭公乃工部侍郎郭璡。此三公是欽差建設武當山工程主要負責人)。孫碧雲的逝世,得三嗟悼"足見其當時在武當山,影響非同一般人也。

人物事跡

考陝西華州(華縣)之東南有山,曰少華,因其山峰略遜太華故稱。張三豐曾修於此山仙洞,山有蒼坪,蒼坪附近有"千崖岑東,有仙人洞,洞乃張三豐與華陽真人等所居者"。此洞附近原有道教建築,今已斷瓦頹垣,僅存遺址,供遊覽憑弔而已。 又孫碧雲由華山移居於少華的半截山鶴棲之地,山河以半截石,此中有歷史淵源的,此山原名阜頭峰,宋真宗天禧五年(1201)崩裂其峰,山崩《宋史》五行志,較有詳細記載。而《華州志》也有記載。"其崩山遺,名半截山,又曰後成山。……又曰石阜山,有孫碧雲道庵,庵下溪中,有巨石大窩,世傳孫碧雲受張三豐仙人道術,駕鶴引鳳"之處。同書又載"受張三豐之教得仙。明太祖高皇帝洎成祖俱有徵詔,諭賜之寵"。由以上記載,使我們知道,孫碧雲受張三豐之教導,是在少華山,被洪武,永樂兩朝徵詔,也是由少華而去京師。另有一事值得一提,《華州志》篡修者張光孝,他的祖父張西溪撰有《復成碧雲庵記》一文,張西溪是弘治九年(1496)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左參政,晚年占籍華州,對於孫碧雲的情況特別了解,可是《碧雲庵記》,《華州志》未有記載,實在是一件憾事。 據《山志》中有永樂皇帝《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曰:"真仙老師,鶴馭所游之處,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創建道場,以伸仰慕之誠"。後來在武當山建築群中,建有"遇真宮",及"玉虛宮"之東則建有張仙樓,以供禮張三豐,因此二處,乃張三豐在武當修煉棲息之地。還有永樂皇帝《御製書》訪張三豐。在《賜詩虛玄子孫碧雲》中有,"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長相思"的詩句。從有關記載來看,孫碧雲的確是張三豐弟子,是沒有疑問的也。

與朱元璋論三教

考朱元璋特彆強調三教合一之說,這與當時社會有關,因為元末,群雄割據,逐鹿中原,乃戰事頻繁的局面,人民處於水火之中,終無寧日,朱元璋來收拾這個局勢,消滅群雄,而建立明王朝,特別建國之後,使人民有休養生息,更須要有安定的社會環境,進而鞏固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所以朱元璋特別注意,強調儒,釋,道三教合一之說也。而朱元璋還注有《心經》、《道德經》、《釋道論》,並撰《三教說》等書。又有"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惟常是吉,嘗闡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三教之立,雖持身榮檢不同,其所濟給之理一,然於斯世之愚人,於斯三教,有不可缺者"。處心積慮,其作用和目的,明明白白,實際為大明政權更加鞏固而已。

又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朱元璋作了一夢,《游西嶽》(文見《明太祖文集》卷十三。)遂遣張伍等人敕孫碧雲至京,於十二月十日,朱元璋詔見孫碧雲,然後命居住朝天宮,(道錄司設在此宮內),並遣官賜衣,於十一日,孫碧雲再次被詔見,朱元璋"問三教之說"其優劣何如?對曰:"於道言之,則無優劣之辯,教雖分三,道乃一也。……,而宣聖孔子,陳三綱之禮,設五常之教,萬代則之,而歷代崇奉,豈不為優乎!而太上訓道德無為,修身治國之玄理,渲清靜太朴,正己正人之聖化,上古明君,鹹為準則,而稱為善治,豈不為優乎!而釋迦文佛,出自西極,而教流東土,談儉身治心,真實之微言,說過去未來,不虛之因果,若遵而守之,則超出十地,豈不為優乎!若此三教之說,途雖殊而歸乃同也,慮雖百而致乃一也,本無優劣之。(見山志)孫碧雲此番敘談,朱元璋聽了之後心情大悅,因為此說正吻合了朱元璋的口味,所以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又一次詔見,朱元璋對孫碧雲道:"朕便是軒轅,爾便是廣成"。讚美之語,溢於言表。孫碧雲熟讀三教典籍,才能夠對答如流,得到朱元璋的認可也。

據《山志》又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孫碧雲又被召,宣至右順門,帝曰:"朕想爾久在山中處靜,今在朝中誤了辦道,命爾回山,賜賚甚厚,臣叩首弗敢領受,辭謝而歸。十八日大宴於奉天殿,賜以御膳珍果,遣內臣送行。"朱元璋的一夢,才有孫碧雲金陵之行,乃是一次最好的機會,從文獻記載孫碧雲先後被朱元璋詔見七次,然後又返回少華山修真養性去了。

奉旨居住武當山

故說明事實還是以文獻為準則,《山志》有云:"禮部為道教事,永樂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本部尚書呂震於奉天門,欽奉聖旨: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著他去武當山南岩辦道修行,……若是他要去天下名山福地,修行雲遊,都隨他往來自由,不要阻擋,欽此!"還在同一天有頒有《敕道士孫碧雲》云:"今特授為道司右正一,不拘以職?quot;這就是說右正一,不必在道錄司任職。同一天還有一敕,即是永樂皇帝《御製書》。當時,凡被命兼訪張三豐的人,都獲有此赦,並不是孫碧雲所專有,有的《御製書》中,有極個別文句,微有變動,但是無關宏旨。

與距離上二赦,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三月初六日,永樂皇帝又頒有《赦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而內容則分為二事,一是張三豐在武當鶴馭之處,建築道場,另一是在靖難中。有顯佑功勞的北極真武大帝,修建宮殿。故命孫碧雲,"爾往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悉以來聞,朕特卜日建設,欽哉。故敕" 在同年七月十一日,就懸掛《黃榜》,詔告軍民人等,正式建設武當宮觀,在未動工之前,孫碧雲作初步規劃,奏聞於永樂皇帝,為武當山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孫碧雲的功勞是不可泯滅的,應該使後代人知道其功也。

據《山志》又載,永樂十一年(1413)八月二十五日,永樂皇帝《赦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中,也提到:"大聖南岩宮,然此名山勝境,必得高人羽士,以住持看守。大聖南岩宮,已嘗命右正一孫碧云為主持"。(附註:右正一六品)。

考永樂皇帝朱棣的《詩賜虛玄子孫碧雲》,今全詩照錄:"太華山高九千仞,幽人學道巢其巔,雲邊一臥知幾年,懸崖鐵鎖常攀緣,世間萬物無所累,飢食瓊芝渴乳泉。……三峰下俯飛鴻翼,丹丘羽人常往還,洪崖赤松舊相識。只今懈逅契心期,青瞳綠鬢煙霞姿,福地洞天游欲遍,逍遙下上驂虬螭,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常相思?此詩寫於永樂十年三月初六日,這首頌讚詩,不啻是永樂皇帝給孫碧雲描繪的一幅精微的畫像,詩中之"三峰下俯飛鴻翼"句,當指少華之三峰,一為西少華峰,一名獨秀峰,一為中峰名王女峰,一為東峰原為阜頭峰,後為半截山,一名後成山,乃孫碧雲修煉之地也。

武當山的總設計師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延續了其父對孫碧雲的重視。他於永樂十年(1412年)詔孫碧雲至闕下,敕授道錄司右正一之職,特準其在武當南岩辦道修行,任游於四海之內。同年三月,明成祖下詔給孫碧雲,表示仰慕真仙張三豐老師,希望在真仙鶴御所游之處(即武當山)創造道場,所以讓孫碧雲參與武當山宮觀的建設,負責遇真、五龍、南岩、紫霄、玉虛諸大宮宇的選址和總體設計。從這一事跡來看,孫碧雲堪稱明代武當山古建築群的總設計師。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武當宮觀基本建成。一日,孫碧雲告訴門徒說:“如今教門已興,吾將往也。”第二天,孫碧雲沐浴更衣,在南岩宮龍頭香處,遙對金頂焚香禮謝,隨後,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二歲。

駙馬都尉沐昕等督建武當宮觀諸朝臣聞訊,無不哀悼,以重禮葬於檜林庵。武當道士太易子先生蒐集其遺作,編成《碧雲集》刊行於世。

孫碧雲深受最高統治者重視,是歷代武當道士中接受皇帝聖旨最多的一位。他在武當南岩宮開創流傳的榔梅派,是張三豐拳功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拳法理源太極陰陽魚,行拳猶魚龍飄遊,故更名為榔梅派魚門拳,今廣為傳播。

歷史評價

孫碧雲是明代武當山古建築群的總設計師。

據明《大岳太和山志》載,孫碧雲約生於元朝中期,幼年天資聰穎,有慕道之志。遂出家於西嶽華山投拜名師高道,得授黃老、《周易》秘傳。又研究儒釋諸家理論,莫不得其旨奧。

孫碧雲在華山修道有年,道德聲望日高。洪武初歸道武當,從師張三豐。因師喜雲遊,孫即固侍香火,精務修煉。

永樂十年(公元1412),永樂皇帝朱棣敕書孫碧雲,賜封其為道錄司右正一之職,特準任游於四海之內。同年,因大興武當宮觀事又敕書孫碧雲,讓他負責遇真、五龍、南岩、紫霄、玉虛諸大宮宇的選址和總體設計。特準孫碧雲在南岩修行,任住持,並不準任何人打擾。

他在武當南岩宮開創流傳的榔梅派,是張三豐拳功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拳法理源太極陰陽魚,行拳猶魚龍飄遊,故更名為榔梅派魚門拳,今廣為傳播。

永樂皇帝此間贈有給孫碧雲的賜詩,賜號虛玄子。孫碧雲也是歷代武當道士中,接受皇帝聖旨最多的一位。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武當宮觀基本建成。一日,孫碧雲告訴門徒說:“如今教門已興,吾將往也。” 第二天,孫碧雲沐浴更衣,在南岩宮龍頭香處,遙對金頂焚香禮謝,隨後,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二歲。

駙馬都尉沐昕等督建武當宮觀諸朝臣聞訊,無不哀悼,以重禮葬於檜林庵。武當道士太易子先生蒐集其遺作,編成《碧雲集》刊行於世。

孫碧雲把自己融入了這座大山,也許他在注視著,600年後的今天,將會有怎樣的奇蹟發生呢?

人物遺蹟

從今所見記載孫碧雲遺蹟的文字,首先是陝西《華縣》半截山,有"明太祖御衲衣,膳菓。成祖召為右正一,提點武當山二敕。又有御製《詩賜虛玄子孫碧雲》,有詞,又代遺使召問,賜號虛玄子以。所謂二敕一賜,前已引證,今不重贅,關於有詞與遣使召問,則不知其詳了。

又孫碧云:"結茆書堂山,明成祖召見之,賜袍笏。敕聽歸山,臨別賜贊及詩,又命訪張三豐,賜敕四道,其徒為建萬壽宮,儲諸法物,有繪像。敕刻,書堂山上,其賜贊云:大哉真仙……。其贊非永樂皇帝所賜,已見前駁其誤載。

據《碓南縣誌》有云:"書堂山,有萬壽宮,明真人孫碧雲藏修處。同書又載有"明文皇帝《賜孫碧雲訪張三豐敕》"。又有"明成祖《賜孫碧雲贊?quot;,還有"明成祖文皇帝《賜孫碧雲詩》",此詩與《山志》校對無有差訛。

再來看孫碧雲,故鄉史記載,"明孫碧雲。馮翊人,年十三入太華,半截山修道,遇張三豐授以道術,居武當山,洪武中征入京師,賜衣膳。永樂時屢敕褒寵,賜袍笏。號玄虛子,敕聽歸山,臨別制詩以送,又命訪張三豐,賜敕四道,景帝時亦遣問賜則賚其徒,為建萬壽宮,儲諸法物,錄舊志。(按玄虛子應為虛玄子,可能在書寫時,或者雕板時發生差錯,從志乘中記載,而知萬壽宮乃景帝朱親鈺所建,並"遣問賜賚其徒"之事。景帝乃正統,朱祈鎮之弟,正統皇帝被虜,景帝登基改元景泰,後其兄復辟而被廢)。其他《同州府志》和《商州志》,以及湖北地方志,皆有記載孫碧雲事跡,大體上基本一致,故不再詳敘。

(註:文本在引用中語句部分遺失不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